荧光童行-点点荧光让爱同行
首批向小学生发放1万件爱心荧光衣,各地市相继展开发放。
首批向小学生发放1万件爱心荧光衣,各地市相继展开发放。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山东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
“四德工程”以“孝、诚、爱、仁”为主题,为凡人善举立传。
定于2014年4月25日至10月25日举行,主题:让生活走进自然。
赵青的《我和爹爹赵丹》一书记录了赵丹在派对上的答谢词: “阿囡(赵青小名),是糊里糊涂地养下来的。因为赵丹和叶露茜的名气和影响,电影圈对赵青非常照顾,让她演的角色不是女主角的幼年,就是女主角的女儿。
著名舞蹈艺术家赵青女士在老家肥城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 本报记者 王建 实习生 丁明丹
龙山河河水悠悠,两岸花红柳绿。在这样美好的季节,著名舞蹈艺术家赵青女士回到了老家肥城。
赵青出生在上海,后赴北京求学工作,回老家看看的机会不多,算上这回也只有两次。不过,在赵青的印象中,家乡的味道却十分浓烈,那是爷爷赵子超一生未改的乡音,是父亲赵丹爱吃的煎饼卷大葱,还有那让人口水直流的大蜜桃。长辈们总是说家乡的蜜桃多么香甜可口,可由于回来的机会少,时机又不对,赵青至今没有品尝过。
赵青的回乡活动安排得满满当当:给父亲的塑像献花,将自己的油画处女作《女娲补天》捐赠给家乡,接受一拨又一拨记者采访……一天下来,难得片刻休息,可这位78岁的老人总是面带微笑,娓娓道来,言谈中流露出山东人纯朴、善良、直率的性格。
通过相片认识父母
小时候,有一个问题总是萦绕在赵青的心头:“我有爹有妈,可是他们在哪儿?”
想到伤心处,两行热泪扑簌簌流下来,赵青跑回家,一头扎进外婆的怀里。
外婆知道赵青的心思,把她领进一个挂满各种剧照的房间,指着墙上的一个相框说:“喏,这就是你爹。”接着又指着旁边的一个相框说:“这是你妈。”
就是这样,赵青从相片中认识了父亲赵丹和母亲叶露茜。
赵青的父亲赵丹当时已是大名鼎鼎的电影明星,主演了《十字街头》、《马路天使》、《小玲子》、《上海二十四小时》、《时代的儿女》、《到西北去》等影片。叶露茜是上海高级商业学校的“校花”,业余也爱演戏。两人在排戏时相识,一见钟情,坠入爱河。
赵青曾问过父亲,为何会爱上自己的母亲。赵丹回答说:“你外公病危需要输血,你妈毫不犹豫地抽自己的血。这么一位娇小姐竟然如此孝顺、善良、勇敢,就这一点,我深深爱上了你妈。”
据赵青说,那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医疗条件没有现在发达,抽血非常痛苦,一个女孩子能这样让赵丹非常感动。
包括赵丹和叶露茜在内的三对新人从上海旅行至杭州六和塔下结婚,由大律师沈钧儒证婚,著名导演郑君里任司仪,这就是曾轰动一时的“六和塔婚礼”。
赵丹和叶露茜的爱情很快开花结果。1936年11月16日,赵青出生在上海广慈医院。赵家从赵子超那辈开始就只生男不生女,所以赵青被全家人当成了宝贝。
“别人家的传统是重男轻女,我们家是重女轻男。”赵青回忆,有一次,赵丹带着她和弟弟赵矛去看戏。赵矛问:“爸,你怎么老偏心眼?”赵丹说:“你摸摸你的心脏在哪边?是左边吗?心脏是偏的,所以我是偏心眼,偏向你姐。”
为了庆祝赵青满月,赵丹召开了一场“红蛋派对”,几乎所有上海影剧明星都到场。赵青的《我和爹爹赵丹》一书记录了赵丹在派对上的答谢词:
“阿囡(赵青小名),是糊里糊涂地养下来的。养下来以后,却不容我再糊涂下去。像我这样的人,做爸爸简直有点不像,但是既然做了,便免不了要替子女设想一番。”
“我想,做我们下一代的子女,比起我们来,一定要幸福得多!他们将来长大了,我最好不要去多管他们。至于希望呢,她的爸爸妈妈既然是演戏的,我就希望她也能够演戏,并且希望将来她能够成为我们戏剧联谊社中最努力的一员,不辜负长辈们今天的庆祝!”
然而,好景不长,战火拆散了这个幸福的三口之家。抗战爆发后,赵丹和叶露茜参加了“上海影剧界救亡演剧三队”,赴大后方宣传抗日救亡,将当时只有11个月大的赵青托付给了外婆。
“知道我有爹有妈,只是他们和天上的星星一样看得见够不着,远远地挂在了天边。”赵青写道。
挣钱养家的小童星
赵丹希望女儿能够演戏的愿望很快就实现了。
赵青的外公早逝,外婆靠当“二房东”出租房屋为生。当时,赵青的二舅、三舅和小姨还年幼,又都要上学,外婆的租房收入根本养不活四个孩子。赵青从四岁开始和两个舅舅就利用业余时间拍电影,挣片酬养家。
因为赵丹和叶露茜的名气和影响,电影圈对赵青非常照顾,让她演的角色不是女主角的幼年,就是女主角的女儿。赵青的第一部电影是扮演影星王丹凤的幼年,“王丹凤给我起了‘赵露丹’的艺名,取我爸赵丹的‘丹’字和我妈叶露茜的‘露’字。”
赵青用赵露丹的艺名出演了《芳草天涯》、《现代夫妻》、《良宵花弄月》、《梅娘曲》等影片,成为电影圈里的小童星。
现在,赵青仍然对《梅娘曲》中的一场哭戏印象深刻。“我在影片中演一个有钱人家的女儿,父亲抛弃了母亲,娶了一个后妈。后妈对我特别不好,经常打骂虐待。有一个镜头要我哭着说要妈妈,可我怎么也哭不出来。导演屠光启就启发我:‘你从小爸妈就离开你,到大后方宣传抗日,你和外婆一起生活,难道不想他们吗?’我一听,‘哇’的一声哭了出来,喊着‘我要妈妈’。导演立刻让开机,把这真实的大特写拍了下来。”
抗战胜利时,赵青已经九岁。有一天,她正在外婆的陪伴下做功课,突然听到有人在楼下喊:“阿囡!阿囡!”
“外婆说你爸回来了,快下去。我心想我哪有爸爸啊?我爸爸不是早死了吗?”赵青一步步走出门外,看见一个头戴大宽礼帽身穿风衣的人。这个人大步迎上来,将赵青抱在怀里就亲,“胡茬子扎得我脸疼。”
赵青觉得眼前这个人既陌生又熟悉。陌生是因为传言赵丹已被新疆军阀盛世才杀害。抗战期间,赵丹等人想要途经新疆去苏联学习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体系,却被盛世才投入监狱,关押了五年。外界误传他被杀害,重庆为此还召开了追悼会,赵青的爷爷、奶奶和外婆曾大哭过一场。熟悉是因为他和照片上的父亲很像。迟疑一番后,赵青终于认出了父亲。
“我马上就问我妈妈呢?他说妈妈以为他死了,改嫁了。我就哭了,感觉真是一场戏。”从此,赵青跟着赵丹一起生活。赵丹拍戏收入很高,赵青不用再拍电影补贴家用,开始专心读书。
弃音乐学舞蹈
赵丹的归来让赵青重新获得了父爱,也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父亲是大名鼎鼎的电影明星,自己四岁就开始演电影,在“长大了做什么”这一问题上赵青有清晰的答案,那就是像父亲一样演电影。
可赵丹却不同意女儿演电影,“他说他因为演电影苦了一辈子,绝不能再让我苦一辈子,让我干别的。”
赵丹一直为自己没成为音乐家而遗憾不已,便将希望寄托在赵青身上,用演电影的片酬买来一架钢琴,并请来一位老师教赵青练琴,由继母黄宗英监督,哪知生性活泼的赵青根本坐不住。
1948年夏日的一天,赵丹带着赵青去兰心大戏院去看白俄芭蕾舞团表演的《天鹅湖》。优美的舞姿深深地触动了赵青,回家后她就模仿剧中舞姿跳起来,“我边跳边说爸你看我像不像小天鹅。宗英妈妈就说钢琴也不好好学,干脆去学跳舞吧。”
赵丹也觉得女孩子跳舞再美不过,于是赵青就放下音乐改学舞蹈。
赵丹夫妇见初学跳舞的赵青有些胆怯,就陪她一起上课。“那时候学芭蕾舞要交美金的,我爸一下子交了三份。宗英妈妈买了两块花布,红花布做的小裙子我穿,绿花布做的练功服她穿,爸爸穿着游泳短裤。上课时,我爸在前,宗英妈妈在后,我在中间。”从第二个月开始,赵青独自去上课,就这样学了三年的芭蕾舞。
1951年7月,赵青考入中央戏剧学院舞蹈团,学习古典舞和芭蕾舞,还不满14岁的她孤身一人坐上了开往北京的火车。
1954年,北京舞蹈学校成立,赵青被保送进五年级做插班生,在那里度过了两年的学习时光。
那时,赵丹已当选全国人大代表,每次来北京开会都要去看赵青。“父亲以为女孩子跳舞很轻松,像玩一样,不像他们拍电影。后来,他来看我上课,看完就哭了。他说没想到你跳舞比拍电影还要苦,从那以后每次来看我都要带一大包吃的,买我爱吃的巧克力、饼干什么的。”
1957年,赵青申请调入中国实验歌剧院舞剧团,从事中国民族舞剧创作。当时,刚从北京舞蹈学校毕业的编导李仲林、黄伯寿要编排我国第一部大型民族舞剧《宝莲灯》,赵青被选中出演女主角三圣母。赵青深知自己是学芭蕾舞出身,古典舞的修养有所欠缺,便向父亲求助。为了帮女儿演好角色,赵丹费了不少心血。他出面邀请京剧名家于连泉收赵青为徒,在北京丰泽园饭庄举行了隆重的拜师仪式。于连泉教赵青身段、步法、长纱和水袖,为她后来成功塑造三圣母的形象发挥了重要作用。
至于如何刻画、进入角色则是赵丹的特长。“他教我说演戏最忌讳有杂念,有的演员一上场就想我的嘴巴不好看,或者眼睛不好看,有这种杂念根本进入不了角色,会越来越紧张。你什么也别想,就想你的角色。你是三圣母,被关押了很多年,很忧郁。你盼望着春天来到,桃花盛开。你推开窗子风把你的眼睛吹得睁不开,你闻到花香就知道花是什么颜色……”经赵丹一说,赵青的这场戏果然棒极了。“我演戏最大的特点就是忘我,完全进入角色,这归功于爸爸教我演戏的窍门。”
赵丹演戏更是忘我。为了演好武训,他到武训的老家冠县体验生活,剃了一个“桃子头”,讲一口土里土气的山东话,穿着武训要饭的衣服,“把当地的老百姓都骗了,还真以为武训来要饭呢。”拍《林则徐》时,为了演好林则徐被革职的那场戏,赵丹反复练习摘下顶戴花翎动作,每天都练上二十多次。“他演林则徐就是林则徐,演聂耳就是聂耳,演武训就是武训,绝不会把赵丹带进去。”
赵青在上海拍摄电影《宝莲灯》时,见识了赵丹的入戏之深。当时,赵丹正在拍摄《聂耳》,两人经常见面。有一天,赵青正在拍劈山救母的戏,赵丹带着聂耳的妆,闯了进来。导演看见赵丹来了,就让大家休息一会。
“我刚从‘山底’下升上来,他上来就叫姐姐。我说你胡说八道什么。他说我聂耳才十九岁,你三圣母都有儿子了,我怎么不应该叫你姐姐。大家哄堂大笑。”
周总理是两代人的恩人
赵丹的艺术生涯中,因为没能演成很多角色而遗憾,周恩来总理是其中之一。
赵丹在新疆入狱时,周总理派人营救。“文革”中,赵丹再次被投入监狱,关了五年多,周总理曾派人看望其家人,用这种方式对他进行保护。
赵青与周总理相识是在1955年。当时,苏联丹钦柯音乐剧院来中国演出《天鹅湖》。为了表示中苏友谊,苏联导演建议由北京舞蹈学校的教师和学生表演第三幕的意大利舞、马祖卡舞、匈牙利舞和西班牙舞。赵青被选中跳西班牙舞,经过一年的刻苦训练,大获成功。
“周总理看了那次演出后,认识了我。他接见北京舞蹈学校师生,专门问我,我站了起来。他说:‘你就是赵青?赵丹的女儿?你跳得很好,为国争光了!’为国争光这四个字,我一辈子都记在了心里。”
1957年,赵青随中国艺术团访问拉美四国,临行前,周总理看望大家。“他过来问我:‘赵青,你看过松山树子演的日本芭蕾舞剧《白毛女》吗?’我说看过。他又说:‘为什么日本人都演我们的《白毛女》,我们中国人不演呢?’我说我毕业演出就演的《白毛女》出走那段。他说:‘我没有看过,我们自己应该搞《白毛女》。’周总理这句话提醒我要搞我们中国自己的舞剧。”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周总理喜欢跳交谊舞放松,每次赵青在场,都会第一个请她跳舞。赵青现在还记得周总理跳舞时的样子:“听着《步步高》的音乐,笑眯眯的,迈着四方步,边跳边和我聊天。”
1962年新年,赵丹等人到北京出差,周总理请他们聚会。那时,赵青刚从欧洲巡演归来不久,因过度劳累右膝膝盖肿痛。饭后,响起了《步步高》的音乐,周总理照例邀请赵青跳第一轮。“我说总理我今天不能跳舞了,他问:‘怎么不能跳了?’我说我右腿膝盖疼。他就问我爸:‘阿丹,你女儿腿坏了你知不知道?’我爸说:‘他们住的房是水泥地,可能受潮了。’我爸那么随口一说,总理立即就召集文化部的领导开会,他说:‘梅兰芳大师去年60多岁就不幸去世,我们都非常悲痛,可我们对活着的年轻艺术家却如此不关心。’总理派人去调查,看我住的房果然是水泥地,就批地板,给舞蹈演员盖有地板的房子。”这件事令赵青感动不已,“所以我说他是我的恩人,也是我父亲的恩人。”
在画布上继续舞蹈
在中央戏剧学院舞蹈团和北京舞蹈学校学习时,赵青练舞就非常刻苦,经常累得一瘸一拐。“我个子不高,腿不够长,韧带也不够软,练舞的条件并不好,别人练一遍的动作,我得练两遍三遍。”
“文革”时,赵青不能跳舞,白白荒废了十年的时光。“文革”结束后,为重返舞台,赵青捡起舞鞋,更加刻苦地练舞。
经山东老乡、跳高健将郑凤荣介绍,赵青到国家体操队练习馆内练功,跟着体操教练和队员学习翻跟头。这时,赵青已经30多岁,经常在练功时受伤。因为疯狂训练,很多人叫她“赵疯子”。
刻苦练功让赵青在舞蹈艺术上达到了新的高度,也给她留下了巨大的伤痛。因为骨股头坏死,赵青在54岁时离开了舞台。
心中不舍,但赵青并不悲伤:“在国际上能跳到54岁的人也不多,我一直在中心,反而愿意退下来,帮助年轻人上去。”
赵丹去世时,留有遗言:“人活着或者死了,都不要给别人增添忧愁。艺术家在任何时候都要给人以美、以真、以幸福。”赵青将这句话写在《我和爹爹赵丹》一书的扉页上,舞蹈家离开了舞台如何才能继续“给人以美、以真、以幸福”呢?
赵青想编排舞剧,可这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她无法承担。赵青想到了新办法,干脆先把脑海中的舞剧场景画出来。于是,她拿起画笔,开始画水彩画。“《伏羲女娲》、《丹顶鹤》等三部舞剧的人物、布景、舞蹈全画出来了,有200多幅。”
在家人的鼓励下,赵青又开始画油画。此次捐赠给家乡的《女娲补天》就是她的油画处女作,“之所以把我的第一幅油画送给家乡,是因为我祖籍肥城,我的根在这里。”
拿着画笔的赵青依旧怀揣着一个舞剧梦,她还在为把自己的几部舞剧搬上舞台而努力,并计划做成动漫。
78岁的赵青虽然离开舞台已很久,可她仍然在翩翩起舞。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大众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初审编辑:余梁
责任编辑:王晓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