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万尾黄鱼将住进别墅 本月下旬人工繁殖放流

2014-04-12 08:37来源:手机看新闻
分享到:

据介绍,这是自我省成功突破黄鱼苗种大规模人工繁育技术以来,在全国范围内首次实现大规模的人工增殖放流。"大泷六线鱼主要分布于我国黄、渤海沿岸,是近海定居性岩礁鱼类,是网箱养殖的理想品种,增殖放流、资源修复最适宜品种。

早报讯 市民喜欢吃的黄鱼实现增殖放流了!昨天,记者从省海洋生物研究院获悉,今年4月中下旬,我市将在3处建设人工鱼礁的海域增殖放流30万尾黄鱼。据介绍,这是自我省成功突破黄鱼苗种大规模人工繁育技术以来,在全国范围内首次实现大规模的人工增殖放流。

新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

据省海洋生物研究院副院长郭文介绍,黄鱼是青岛市民对大泷六线鱼的俗称,2012年省海洋生物研究院完成"大泷六线鱼苗种大规模人工繁育技术",并获2012年度山东省科技发明二等奖。

"大泷六线鱼主要分布于我国黄、渤海沿岸,是近海定居性岩礁鱼类,是网箱养殖的理想品种,增殖放流、资源修复最适宜品种。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有‘北方石斑’之称,经济价值极高,颇受我国消费者和养殖业者青睐。"郭文副院长介绍说,黄鱼鱼卵有高粘性,极易粘结成团块状,受精率、孵化率极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开始人工育苗初步研究,90年代我国开始人工育苗试验,均未获得成功。半个多世纪以来,许多科研单位和企业致力于攻克这一难题,但均未取得突破。项目组根据鱼卵高粘性特点,创建了一种六线鱼大规模人工繁育技术模式,即"单层平面授精+吊式孵化+苗种培育",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六线鱼人工繁育技术操作规程。此项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

去年曾试放1万尾

"这项技术在国内外首次突破了六线鱼苗种大规模繁育技术难关,打破了目前六线鱼养殖所用苗种全部依赖采捕野生苗种的局面。所繁育苗种可满足我国北方网箱养殖需要,也可用于渔业增殖放流,补充自然海区的种群数量,起到海洋生物资源修复的作用,效益显著。"郭文副院长告诉记者,去年他们曾出于科研的需要,向海域里投放了1万尾黄鱼鱼苗,从投放情况来看,这些黄鱼鱼苗成长较快,对环境适应度非常强,非常适合增殖放流。

本文相关新闻
分享到: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system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