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在山东考察
认真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汇聚全面深化改革的正能量。
认真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汇聚全面深化改革的正能量。
省政府领导同志与网友面对面,谈民生、论发展、话改革。
诗累累,情切切,意盈盈,无限情愫寓清明!
习近平在柏林演讲时,讲述了诺博和汉斯两位德国专家的故事。
是俺村里的念想了 4月4日下午,刘长梅带着三岁的孙子到小区附近的古槐下面玩,孙子奶声奶气地说:“奶奶,到咱家了,到咱家了。■书记点评 让村民情感有所寄托 聊城市东昌府区委书记 李小平 东昌府区地处聊城市中心城区,在聊城城镇化进程中肩负的责任重。
□ 本报记者 李梦 王兆锋 蒋鑫
本报通讯员 孟昭福
东昌府区地处聊城市中心城区,在聊城城镇化进程中肩负的责任重大。仅去年,该区就完成征迁面积388万平方米,占全市征迁总量的近四分之一。
现在这棵老槐树,
是俺村里的念想了
4月4日下午,刘长梅带着三岁的孙子到小区附近的古槐下面玩,孙子奶声奶气地说:“奶奶,到咱家了,到咱家了。”树上,还系着他家搬迁时特意系上的红布。“孩子长大了,也记得村里的根。”刘长梅说,“搬家前,全家人给门前的这颗老槐树磕头告别。镇里说要保护好这棵树,俺才特意搬迁的。今年过年,俺一家人还到树下面放了一挂鞭炮。”
树上零散地冒出了绿芽,树底下,几位老人正聊着天。64岁的常文福说。“这棵槐树可有年头了,没有400年也得有300多个年头了,俩人才能抱过来,老辈人对它十分敬重。”刘长梅说,“原本这棵树就在俺家院里,俺婆婆年初一、十五会烧纸拜祭一下。现在这颗老槐树是俺村里的念想了。”
自从去年8月份,东昌府区堂邑镇宁常村村民搬进了离老树一公里远的社区,原村的35亩地复耕,尽管上了楼,老人们还是习惯性地跑到老树下坐着聊天。“当时村子拆迁的时候,村里的老人还专门找镇里,让把这棵树留下来。”宁常村支部书记宁金昌说,为此,特意在槐树的周围留出两米的空地给老人唠嗑用。
“这树可是俺村里的一个宝,以前长得很旺,现在虽然树心空了,但是还活着。”常文福指着树下刚冒出的新芽说,“这棵树,在村里有很多传说,已经成为俺村乡土文化记忆的一部分。打雷时,有人说能看到树上有一串红灯笼;还听说有人开着收割机从树下过,把一段碗口粗的树枝刮折了,那人还没收完麦子,收割机的车轴就断了。”常英林说。
宁金昌说,保护好这个“宝”,是给村民们留个念想,让村民们别忘记,这槐树就是他们生活的印证。“自建村以来就有这棵树,没了它,不是把我们的根丢了吗?”
如果我们搬走了,
老人就感觉找不着“家”了
4月5日下午,记者来到东昌府区陈庄小区大门时,几位老人正靠在椅子上晒着太阳,不时地和旁边的老人搭着话。陈庄小区是东昌府区柳园办事处拆迁中人口较多的村子之一,陈庄村属于整村就地安置,全村1100户,2009年开始拆迁,2003年,15栋高楼建设完成。
“你现在站的这个地方向东一个单元,那就是我们村的最东头,按地界儿,俺还在村里住着呢,没动。”在14号楼下,陈兴岭指着前面的单元说。自打他父亲就住在陈庄村,一辈子没有离开过这里。就是拆迁期间的租房,位置也是选离村子近的。“没办法,实在是不想离开村子,家家户户都认识,住了一辈子,谁都不想离开谁。”陈兴岭说,陈庄村拆迁时,他换了5套房子,两套给了孩子,一套一楼的房子专门留给了老人,就是图个方便。“老爷子每天早上吃完饭就跟着村里的大爷们出门遛弯,已经成了习惯,如果我们搬走了,老人就感觉找不着‘家’了。”陈兴岭说。
东昌府区的城中村改造充分尊重民意,除古城区保护改造项目、柳园路拓宽改造项目无法就近安置外,其余全部就近回迁安置,就近回迁安置率高达95%。就地回迁,就近就业是关键,让怀有乡愁的人能够就地择业发展,而不必远走他乡。
在柳园街道,为让村民住得下、留得住、能就业、可创业,街道党委对村集体资产进行有效整合,实现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陈庄村通过整合村集体资产,在回迁小区内置换了2万多平方米的商业面积,既安置了村民就业,又使集体经济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将在世界运河博览园区域内规划建设的荣盛国际广场项目,是集办公、购物、休闲、餐饮、文娱于一体的大型市场综合体,建筑面积约40万平米,落成后可提供就业岗位1.5万个。同时,他们把招商引资作为产业集聚、拉动就业的重要平台,其中总投资60亿元的山东华耀金属科技项目一期今年即可实现投产,可增加就业岗位2000余个。
村里拆迁,
老年公寓留住了
沿着花园路向南至湖南路,穿过轰隆隆的拆迁工地,记者来到了东昌府区柳园办事处孔堂村村办老年公寓,见到了正在院里择菜的82岁老人王春英。离她不远处的屋里,几位老人正在热热闹闹地打着麻将。
王春英是老年公寓首批入住的老人,已经住了12个年头,50多位本村老人住在里面。王春英对老年公寓有着很深的感情。“这是俺孔堂村老人的‘根据地’,里面住的老头、老太太我都熟悉,有时候一些没住进来的老姊妹也过来玩。”
“村里拆迁,老年公寓留住了,老人还能像以前那样一起生活,多好!”王春英说,如果拆掉了,里面50多位老人的居住就成了大难题。虽然孩子都接她一起去住,但是她却不习惯,不愿离开这里。“上了年纪,对于生活条件没要求,最主要的是活得舒坦。”王春英乐呵呵地说。
东昌府区柳园办事处纪委书记张磊在谈到拆迁工作时,透露出一丝为难。“我分管拆迁,对于如何解决类似问题也十分矛盾。”张磊说,解决村民乡愁问题,原址新建是的一个好办法,“老人既没离开本村,又住上了新房,‘有情操作’比‘一刀切’,更有了人情味。”张磊说。
“拿孔堂村老年公寓来说,按照规划,湖南路靠近道路的位置就是绿化带,老年公寓正好在规划范围内,需要拆除,但是拆了以后,这50多位老人住哪?而且老人都不愿离开这里。这确实是一个问题。不拆,工作没做到位,拆了,群众有意见。”张磊说,为了做好村民工作,他和同事没少走访村民,听取村民的意见,及时把问题拿出来讨论。“最后我们和规划部门结合,先把靠近路边的几间房拆掉,既不影响拆迁,老人还能继续住在这里。”张磊说,这样拆迁工作既能顺利进行,老人的居住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链接 宁常村古槐
宁常村古槐周长2米,高约4米,树龄已不可考。村里人相传明洪武年间,该村的先人从山西洪洞县迁到此地建村,为怀念山西洪洞大槐树而植此树。几百年来,这棵树见证了村里的变迁。上世纪六十年代,村民缺少粮食时,这棵树的槐花解了村民的燃眉之急。去年宁常村拆迁复耕,这棵树得以妥善保留、保护。
■书记点评 让村民情感有所寄托 聊城市东昌府区委书记 李小平
东昌府区地处聊城市中心城区,在聊城城镇化进程中肩负的责任重。东昌府区城镇化工作顺利推进,仅去年就完成征迁面积388万平方米,占全市征迁总量的近四分之一。在城镇化进程中,我们努力留住乡愁的根,赢得了大家的理解和支持,实现了平稳征迁,和谐征迁。
“记得住乡愁”,是对人的城镇化的形象化阐释,是对人的精神慰藉和文化的润泽。要留得住乡愁,一方面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尊重历史,留住文脉,避免大拆大建拆除抹去乡愁记忆。对于承载乡土记忆的古建筑、古树呵护好,把文脉传承好,让乡土文化在城镇中继续发展,让村民情感有所寄托。另一方面,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就地就近回迁安置,努力实现产城融合,使进城农民能够就近就业,不必远走他乡。
今年,东昌府区城镇化率要达到61.8%,住房和城乡建设投资将完成257亿元,特别把棚户区回迁安置工程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年内确保完成23个片区、350万平方米的回迁安置区建设。只要我们继续让人“记得住乡愁”,这些工作就能顺利完成。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大众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初审编辑:余梁
责任编辑:王晓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