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湾村57年丧事不待客 喜事有标准

2014-04-07 07:22来源:大众日报
分享到:

吕陆信是曹县楼庄乡南塔湾村数得着的富裕户。吕保信说,塔湾村南迁之前,红白喜事大操大办不说,就连孩子满月、生日、六岁、老人过寿等也都兴师动众。”楼庄乡党委书记李洪国对记者说,现在,不仅全乡都效仿塔湾,就连附近河南民权与塔湾搭界的官庄、蔡庄等几个村,几年前就和塔湾的规矩一样了。

  吕陆信是曹县楼庄乡南塔湾村数得着的富裕户。年前,他的独生子吕玉圣结婚,招待客人只办了10桌,花了2000元。
  “比以前其他村的花费,起码要少几万元。”3月23日,吕陆信的妻子对记者说,“方圆几个村数我们村过得好,但礼节风俗数我们村清淡。不是出不起钱,是老辈传下的规矩不能在俺这里破了。”
  吕陆信妻子所说的“规矩”就是当地村民守护57载不走样的“塔湾风俗”。何谓“塔湾风俗”?从一首在周边村传颂,甚至与楼庄乡交界的河南省民权、兰考两县百姓都知晓的顺口溜可见一斑:“楼庄乡里俩塔湾,俩塔湾来会打算。男婚女嫁订标准,办理丧事不管饭。五十多年铁规矩,阎王老子不能变。”
  村红白理事会主任吕保信告诉记者,1957年前,只有一个塔湾村,因设立太行堤水库需要,塔湾村群众集体南迁到此。1978年开始,塔湾村部分村民因种地不便陆续返迁,这样就有了“北塔湾村”和“南塔湾村”两个行政村。
  吕保信说,塔湾村南迁之前,红白喜事大操大办不说,就连孩子满月、生日、六岁、老人过寿等也都兴师动众。不少人碍于“人情大于债,头顶锅来卖”,没钱也“打肿脸充胖子”硬撑。1958年“大锅饭”散伙时,正值“塔湾村”南迁刚刚安顿下来,不少村民吃住都很困难,最害怕遇见红白喜事。当时的乡镇“包村干部”付宗义与村干部商定:凡办丧事,一律不准招待客人,理事会义务帮工;婚嫁喜事新办,办文明喜事,做文明新人。
  几十年来,塔湾村家家户户自觉守护着“塔湾风俗”。从人情消费束缚中解放出来的村民,放手把有限的积蓄投入到经济发展中,过上了富裕日子。目前,这个村山药种植面积发展到5000多亩,百亩以上的大户不下12家;全村投资过百万元的企业13家,规模养殖户8家,先后成立了6家农业合作社。村里二层小楼比比皆是,大街小巷都铺上了水泥路,家家彩电、冰箱齐全,许多人家早就开上了小轿车。
  村民手里有钱了,“塔湾风俗”却面临考验。家有喜事丧事的村民,大都想破下“村规”。尤其是近几年,一些年轻人受攀比风影响,塔湾村铺张浪费办喜事的陋习有抬头苗头,个别富裕户婚宴一摆就是五六十桌,20元一盒的烟都嫌拿不出手。
  “现在生活好了,村里对喜事办理相对宽容些,但仍有明确规定。”南塔湾村支书吕金智手里拿着2012年6月出台的《南塔湾村关于红白喜事办理的规定》一字一句念道:“喜事一律不超10桌,每桌不超260元,酒不超10元一瓶,烟不超10元一盒。丧事出殡吊唁不待客,红白事一律由红白理事会主持。”
  吕金智算了一笔账:南塔湾村4000多人,仅移风易俗一项,每年就可节省上百万元。他身后是一座即将投入使用的高标准楼房。“这是村里刚建的文化大院,确保50年不落后。下一步,村里要充分发挥文化大院的作用,提高村民幸福指数。”
  “去年起,我们以建设乡村文明为落脚点,在全乡大力推广塔湾村移风易俗的作法,发挥各村红白理事会自我管理的作用,在全乡开展了提倡红白喜事新办、拒绝大操大办、为群众办实事好事的活动。”楼庄乡党委书记李洪国对记者说,现在,不仅全乡都效仿塔湾,就连附近河南民权与塔湾搭界的官庄、蔡庄等几个村,几年前就和塔湾的规矩一样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大众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文相关新闻
分享到:

初审编辑:刘宝才

责任编辑:隋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