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餐桌污染从有粮到“优”粮 产粮大县“绿色”嬗变

2014-03-15 07:50来源:大众日报
分享到:

齐力新农业服务公司为农户开展机械化除草服务。“今年小麦春季管理有点闲”,这是齐河县绿缘粮食种植合作社理事长宋家胜的切身感受。◆书记点评 提质增效, 打造国家级安全大粮仓 齐河县委书记 孟令兴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在重视粮食数量的同时,更加注重品质和质量安全”。

  □张宇鸿 报道  齐力新农业服务公司为农户开展机械化除草服务。>

  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增”,连续6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粮食生产能力连续7年全省第一,齐河逐步成为全国知名的“大粮仓”。粮食产量攀升的同时,质量升级未停止,从“有粮”到“优粮”,齐河县立足大生态建设,推进农业绿色生产,实现产量增、质量优同步发展。

  □本报记者 张宇鸿 
本报通讯员 侯刚 石勇 崔志华
◆源头 药、水、肥、种严格把控, 农资人员头上有“紧箍”
  粮食越产越多,但怎样才能产得越来越好?齐河县将目光移向粮食生产源头:农药、水、化肥、种子等投入品管理。
  “一亩地只需要50毫升药液,用二次稀释法兑水15公斤,在没有大风、天气晴朗、气温15℃的时候喷洒……”在齐河县丰之源农资公司,销售人员向购买农药的农户讲解某类除草剂如何使用。
  公司经理徐印利直言,我们头上有“紧箍”,不讲解农药使用方法就会触线,县里会有相应处罚措施。原来,在公司门口贴着一份徐印利签名的承诺书,上面不仅规定要对所有销售出的农药使用方法进行详细说明,而且不得销售高毒高残留农药。像徐印利一样,齐河县236户农药经营者都签下承诺书。
  县农业局局长崔洪亮说:“公开承诺书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指导经营者向农户普及用药知识,帮助农户科学用药,减轻过度用药对农作物与土壤产生的污染;杜绝销售高毒农药,任何人都可以监督。”仅仅管控农药,不足以保证土地健康。2007年起,齐河县开始推广测土配方施肥,今年他们完善大田作物施肥指标体系,制定了夏玉米、冬小麦肥料配方和作物栽培月历,按需“喂地”,百万亩粮田测土配方施肥面积实现全覆盖。20万亩核心区全部实施了深耕深松作业补贴,全县小麦深耕深松面积超过60%,改善了土壤环境。小麦良种补贴实现全覆盖,连续2年全县30万亩夏季玉米实行了统一供种。
  齐河的优势还来源于紧临黄河,农业生产有丰富的优质水源,崔洪亮说。县内4座引黄闸,17条干渠,年引黄河水3.5亿立方米,引黄灌溉能力达95%以上。今年,他们开展全流域水污染治理,保证县内所有河流水质优于Ⅳ类标准。

 ◆过程        规模化生产,减少药肥投入量,种出的粮食更生态
  进入三月,随着气温逐渐升高,小麦管理进入关键期。在齐河县,与往年不一样的是,一支支专业服务队伍活跃在田间地头。
  “今年小麦春季管理有点闲”,这是齐河县绿缘粮食种植合作社理事长宋家胜的切身感受。他把春管交给齐力新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因为该公司拥有20000公顷作业能力的各类机械设备共680台套,能为规模种植提供代耕、代播、代防、代灌、技术培训等全程机械化服务。宋家胜掰着指头算了一笔账:400亩麦田,要防治雀麦等草害,每亩仅购买药品就需要花费22元,工时费10元,而交给齐力公司进行统防统治,每亩总共只需20元。
  “费用的节省,缘自用药量的大幅降低,且大型设备效率高。”齐力公司总经理纪乐光也有一笔账。选准时机,在防治病虫草害最佳时间段迅速开展防治;及时掌握天气情况,将温度、风力等因素对药力影响降到最低;大面积防治,能够消除死角,避免病虫草害复发蔓延,用药量少。综合起来,齐力公司找到用药量与防治效果最佳结合点,每亩可以减少10%-20%的农药使用量,工时费降低至6元。
  崔洪亮说:“全县流转土地28万亩,占耕地面积22%,培育种植大户132家,家庭农场58个,农业种植合作社156个。规模经营为农业社会化服务打下了基础,有利于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根据产量目标、土壤肥力状况等,齐河县制定了农药、肥料的全年投入控制计划,培植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农机合作社以及病虫害专业防治组织,在县农业专家指导下提供标准化粮食生产服务。
  在不影响增加小麦产量的前提下,减少药肥投入量,种出的粮食更生态。今春全县有10万亩麦田交给38支社会服务组织打理,预计减少农药投入2吨左右。同时,专业防治能够回收农药包装瓶(袋),每万亩耕地又能减少有毒包装30多公斤,将农药对土壤、水源的污染降到最低。今年,齐河县将建设20万亩绿色粮食基地,并规划了100万亩良田打造国家级标准化生产基地。

◆转化 控制陈化率,脱皮、清洁后, 粘附的有害物基本去除干净
  齐河巨能鲁齐粮油食品有限公司年可加工小麦2亿斤,建设了日产10万斤的食品生产流水线,生产的面粉、面条系列产品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他们在全国每个省市都建起销售网络。
  “食品质量看面粉,面粉质量看小麦。”巨能鲁齐公司总经理王成根十分重视进厂小麦质量。他们从控制小麦陈化率入手,保证购进的小麦都是新粮,把好面粉品质第一关,再经过层层工序,一步步提升产品品质。王成根介绍,由于表皮最容易受到农药等污染,通过初期脱皮、清洁工序,小麦粘附的有害物质基本去除干净,为了进一步提升品质,巨能公司将小麦靠近表皮部分也一并去除。虽然面粉产出率下降了2%,但是产品品质得到了大幅提高。该公司还制定严苛的检测规程,面粉加工过程中,每隔20分钟就要抽取一次面粉样品进行检测并封存,直到同批产品全部销售,没有质量问题反馈。
  产品得到市场承认,可王成根觉得产品质量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从去年开始,他与种粮大户王成亮合作,种植优质小麦加工高档面包粉,每斤价格可比普通面粉高出2毛钱。王成根坦言,农户分散种植的方式使生产过程无法控制,与大户的合作可以使用标准化生产规程,最大限度控制污染源,使小麦品质优于国家标准,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除与大户合作外,他还准备采用托管方式流转一批土地,实现种植、管理、收获全程可控。
  好粮出好产品,目前,齐河拥有粮食收储经营业户135家,面粉加工企业25家,饲料加工企业4家,粮食就地转化率超过80%。他们还卡紧流通关,实行追溯制度,粮食运输出库必须附带质量检验报告单,标明粮食流通路径。同时实行末端控制,建立起覆盖城乡的65家放心粮油经营店,保证消费者买到放心食品。 
◆书记点评 提质增效, 打造国家级安全大粮仓 齐河县委书记 孟令兴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在重视粮食数量的同时,更加注重品质和质量安全”。
  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的齐河,用战略的眼光、改革的办法,积极进行探索。推进土地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增强和扩大家庭经营的功能;加快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在“耕、种、管、收、售”等生产经营全过程为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农业合作社等提供全方位社会化服务;培育和建设粮食深加工龙头企业,进行品牌化、标准化生产,走出了一条“规模化生产—社会化服务—标准化转化”的粮食质量安全“绿色路径”。
  下一步,我们要继续深入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更加注重农业提质增效,打造连年增产增收的国家级大粮仓,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原标题: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用“三严”手段治理餐桌上的污染。如何从源头把住粮食安全关?请看来自齐河的报道——从有粮到“优”粮:产粮大县“绿色”嬗变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大众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文相关新闻
分享到:

初审编辑:余梁

责任编辑:张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