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禁令让年货价格更"亲民" 逢节涨价能否打破
“中央出台多项禁令后,各地公款吃喝、收受土特产数量大幅减少,造成猪肉、鸡蛋、蔬菜等需求量下降,从而导致物价下跌。还有专家认为,要打破“逢节必涨”怪圈,还要大力培育“民需”及时补位,并兼顾好农民和养殖户利益。
“逢节必涨”怪圈能否就此打破?
专家认为,今年春节前较多商品价格较低,有利于降低群众过年的经济负担。不过,要确保平价年货篮不成为一阵风,仍需从源头和制度入手,加强“三公”经费监管,使民间需求成为节日消费的真正主力,并兼顾好农民和养殖户,避免“价低伤农、价高伤民”。
山东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张卫国认为,中央出台的“八项规定”“反四风”等禁令效果较为明显,但当前仍须将其制度化、法制化才能巩固这些成果,进一步加强“三公”经费监管,让反对浪费、厉行节约的观念深入人心,防止时间长了一些禁令走过场或一阵风。
还有专家认为,要打破“逢节必涨”怪圈,还要大力培育“民需”及时补位,并兼顾好农民和养殖户利益。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任浩宁认为,打破“逢节必涨”怪圈关键是要打造一个健康消费体系。在当前公款消费大量减少之时,要采取多种措施为民众增收,并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兜底,让民众敢于花钱,让“民需”及时接力“公需”,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不少专家认为,价格过快上涨加重市民负担,而过快下跌也将打击农民积极性,为后续大涨埋下伏笔。当前,不少农民和养殖户在物价下跌中遭受了损失,缩小了种植或养殖规模,这可能导致来年物价大幅上涨。因此,要想打破“逢节必涨”怪圈,必须要照顾好农民和养殖户的利益。
山东省物价局局长陈充认为,应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把低收入群体纳入保障范围,根据指数上涨情况及时向保障对象发放价格临时补贴,并探索开展蔬菜、生猪目标价格政策性保险试点,照顾好农民和养殖户利益,避免“价低伤农、价高伤民”。(完)
责任编辑:陈凤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