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3D造骨”是这样炼成的
口罩、手术帽、隔离衣、鞋套全副武装,手术台、无影灯、呼吸机、监测仪成为演播室背景……12月12日下午,大众网系列访谈将演播室搬进了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手术室,专访了刚走下手术台的骨关节外科主任王韶进教授。不久前,王韶进带领的医疗团队首创将3D打印技术应用到了膝关节骨缺损治疗中,在视频访谈中,他向大众网网友介绍了3D打印科技“造骨”的奥秘。
主刀医生王韶进正在对患者的骨头进行“修整”以安装人工膝关节 记者 杨春卫 摄
主刀医生王韶进带领手术助理医生实施手术中 记者 杨春卫 摄
大众网济南12月31日讯(记者 姜洋 马俊骥 韦辉 张建)口罩、手术帽、隔离衣、鞋套全副武装,手术台、无影灯、呼吸机、监测仪成为演播室背景……12月12日下午,大众网系列访谈将演播室搬进了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手术室,专访了刚走下手术台的骨关节外科主任王韶进教授。不久前,王韶进带领的医疗团队首创将3D打印技术应用到了膝关节骨缺损治疗中,在视频访谈中,他向大众网网友介绍了3D打印科技“造骨”的奥秘。
3D打印融入医疗,个体化让模块“量身定制”
近年来,3D打印技术成为一个热点名词,正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除了人们已经熟悉的3D打印机可以实现打印立体照片、玩具汽车、无人飞机,3D打印甚至已经应用于医学临床,再造出精确的“金属骨骼”,用于骨关节疾病的临床治疗。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骨关节外科以王韶进教授为首的医疗团队正研究运用3D打印技术治疗骨关节疾病,特别是骨缺损疾病,目前已经完成2例膝关节翻修手术,均使用了3D打印机制造的钛合金骨骼,
王韶进教授介绍说,通常情况下,膝关节骨缺损的传统治疗方法是将利用模具制造出的假体植入病人体内,“这些假体并不能完全适应病人自身骨缺损情况,有时会给病人带来更多的骨量丢失。这样的手术操作时间多,很容易造成感染,不利于病人的治疗。”王韶进介绍说,采用3D打印技术,则能做到病人个体化。
王韶进介绍,在骨科治疗过程中,会利用专门的3D打印机,根据CT扫描的数据制作数字化文件,最终利用金属材料或者是高分子材料进行打印。比如3D打印髋关节:“打印出来是一种骨小样结构,叫TM结构,它主要是用钛合金来进行打印。结构上面有很多微孔,有利于四肢的骨将来长到一起去,这样术后效果就非常好。”
新科技为患者科技“造骨”,病人术后7个月活动自如
不久前,王韶进完成了国内首个将3D打印技术应用到膝关节骨缺损治疗的病例。据他介绍,这名患者是曾经在其他医院通过传统治疗方法做过两次手术。第一次手术以后,膝关节受到感染,随后又做了一次膝关节翻修术,但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
不得已,这位患者只好将原先膝关节假体取出,放置了间隔器,半年以后,患者找到王韶进进行治疗。“我们当时给他进行了拍X光片、CT,进行三维重建。治疗采集齐后,给病人进行一些评估,发觉这个病人的骨内缺损很大、很多,并且缺损部位的形态非常不规范。如果用常规的模块来充填这些缺失,可能还要截取患者的一些骨头,来适应传统模块的形状和形态。”
通过多次评估,王韶进的团队决定用3D打印技术为患者“造骨”。采用打印技术,王韶进为患者需要制作的假体模块进行模拟测试,结果非常匹配。最终,打印出的模块通过手术植入到了病人骨缺损的部位。“形态是完全吻合的,我们不需要做任何修改,把模块一放就好,而且稳定性也非常好。这是过去一些技术难以办到的。”
目前,手术已经过去七个月,病人的康复情况非常好。“随访的结果是非常理想的。他活动范围跟正常人基本一样。”王韶进说。
新技术有望减少治疗成本,监管定价仍是难题
那这种高科技会不会增加患者治疗的成本呢?王韶进说,因为3D打印是快速成型技术,一次成型,没有二次加工的问题。所以能够节省巨大的物料,制作的时间也明显缩短。从经济的角度上说,本身3D成型比进口一些模块就有优势。而且,现在所应用的3D打印技术,是跟一些厂家联合研制的。患者无需承担更多费用。
虽然3D打印技术在医学临床优势明显,但到目前为止,仍无法得到推广。王韶进说,这是因为这种技术还处于科研阶段,尚未规范化应用于临床。“目前3D打印技术应用于临床还面临诸多问题。比如,目前的应用还主要是跟厂家沟通来合作,如果直接购买国外的3D打印机,价格高昂。”
同时,3D打印出来的假体,给病人植入体内,还牵扯伦理问题和临床管理的问题。这些应用不仅与医患双方,同时也给上级主管部门提出了现实的严峻课题。一旦能够顺利监管解决类似的问题,则3D技术大量在临床应用,指日可待。“因为这种技术从现在看,从成功的病例看,已经很成熟了,手术效果也是可以肯定的。所以说要完全用于临床,当务之急在于首先得争取主管部门的认可和批准。”王韶进说。
责任编辑:魏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