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扁担路”到“交通网” 农民的30年交通记忆
2013年12月24日 07:47作者:来源:大众日报
◆30年前,这里是一个荒凉的小村子;30年后,这里一跃成为地处交通网中枢的富裕村。交通的发展给东营市东营区胜园街道北高村带来巨大变化,今年66岁的村民陈家祥谈起了这30年来交通变化带来的感受。
◆30年前,这里是一个荒凉的小村子;30年后,这里一跃成为地处交通网中枢的富裕村。交通的发展给东营市东营区胜园街道北高村带来巨大变化,今年66岁的村民陈家祥谈起了这30年来交通变化带来的感受。
□ 本报通讯员 徐淑霞 逯玲玲
本 报 记 者 吴荣欣
“扁担路”伴着苦日子
“如今的好日子哪里来?大马路托起来的。谁给大伙儿修了这么多路?这‘路管家’还不是党和政府嘛。”11月27日下午,东营市东营区胜园街道北高村农家书屋里暖意融融,村民陈家祥自问自答说完这些话,戴上老花镜写起了什么。
“陈大爷是村里的‘老文化人’,今天说是要给‘路管家’写封感谢信,而且坚持自己写!”北高村大学生村官兼图书管理员张景建小声说。
陈家祥介绍,自己30来岁那几年,家里上有老人下有儿女,全家人吃饭穿衣都困难。为了生活,除了种好几亩田外,他还推起家里唯一的运输工具——独轮推车,夏天割青草卖给城里饲料厂,冬天割芦苇卖给城里苇板厂。进城来回30多里路,在路上就要耽搁大半天,渴了喝口背壶里的水,饿了就啃口凉窝窝头。因为走的都是扁担般土路,遇上雨雪天气不知要多少个趔趄才能回到家。
翻开北高村村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村子悄悄发生着变化,像陈家祥一样,一大批年轻人在种好田的同时开始做些小买卖补贴家用。但是,上世纪80年代初,村里村外还没有一条像样的马路,全村仅有几辆自行车,走出村庄看看外面的世界在很多村民看来很遥远。
两年添了200多辆自行车
“村东有西四路连上辛河路,村北打通了南二路,俺40岁的时候,北高村有了交通‘大动脉’,虽然那时的路远不如现在宽,可是已经足够方便。1986、1987那两年,村里一下子添了200多辆自行车。”陈家祥回忆。
有了路,有了两轮车,陈家祥开始和村民研究致富的门道:将两袋粮食载到城里粮站,每趟能赚近两块钱,每天可以来回两三趟;做个雪糕箱子,批发一满箱雪糕到城里小区去卖,每天也可赚七八块钱;进城收购废品,傍晚卖给回收站,每天竟然可以赚到十块钱……
进城只要自行车骑行40分钟,在陈家祥眼里,城区不再那么遥远了。有一次,他还用自行车带着一双儿女进城看病,顺便玩了大半天。
1990年,邻村有了私人承包来往于城里的第一辆客运车,途经北高村。虽然每天只有两个来回,但在当时已经是一件大好事了。逢年过节,很多妇女坐上客车进城购物,甚至有人开始在城里打工,每天乘车往返。
陈家祥继续在纸上写着:“那时,我们家的存折上开始有盈余,感觉非常知足。”
开汽车上班的工薪族
让陈家祥始料不及的是,新世纪以来,北高村就如装上了高速发展的马达,村里村外有了四通八达的公路网,村子还成了交通中枢点,很多农户买了小汽车。
陈家祥摘下老花镜说:“要说写感谢信这事儿,还是闺女提议的呢。她在村北的科瑞企业工作,这几年,企业一年比一年红火。”
陈家祥女儿所在的山东科瑞集团位于胜利经济开发区。胜利经济开发区2006年升级为省级开发区,以石油装备为主导产业,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0亿元,建成8横12纵道路20条,引进科瑞、胜机、孚瑞特等项目220个。很多村民每天将小汽车开进开发区企业,成为工薪族。
开发区进驻的企业多了,还带动了北高村物流业、餐饮业的快速发展。村里有10多户村民开起了物流公司,特色餐馆也已达12家。
陈家祥挠挠头皮,一字一板地说:“十八届三中全会给予农村那么多政策倾斜,俺北高村是不是应该依托‘交通网’有更大发展?俺想让‘路管家’好好为村子规划规划,让北高村变得更富裕。”
北高村向东不远,石油装备海关直通场站项目正在建设,企业进口的货物可直接从进境口岸直通运至场站办理报关手续,北高村发展又迎来新的机遇。
□ 本报通讯员 徐淑霞 逯玲玲
本 报 记 者 吴荣欣
“扁担路”伴着苦日子
“如今的好日子哪里来?大马路托起来的。谁给大伙儿修了这么多路?这‘路管家’还不是党和政府嘛。”11月27日下午,东营市东营区胜园街道北高村农家书屋里暖意融融,村民陈家祥自问自答说完这些话,戴上老花镜写起了什么。
“陈大爷是村里的‘老文化人’,今天说是要给‘路管家’写封感谢信,而且坚持自己写!”北高村大学生村官兼图书管理员张景建小声说。
陈家祥介绍,自己30来岁那几年,家里上有老人下有儿女,全家人吃饭穿衣都困难。为了生活,除了种好几亩田外,他还推起家里唯一的运输工具——独轮推车,夏天割青草卖给城里饲料厂,冬天割芦苇卖给城里苇板厂。进城来回30多里路,在路上就要耽搁大半天,渴了喝口背壶里的水,饿了就啃口凉窝窝头。因为走的都是扁担般土路,遇上雨雪天气不知要多少个趔趄才能回到家。
翻开北高村村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村子悄悄发生着变化,像陈家祥一样,一大批年轻人在种好田的同时开始做些小买卖补贴家用。但是,上世纪80年代初,村里村外还没有一条像样的马路,全村仅有几辆自行车,走出村庄看看外面的世界在很多村民看来很遥远。
两年添了200多辆自行车
“村东有西四路连上辛河路,村北打通了南二路,俺40岁的时候,北高村有了交通‘大动脉’,虽然那时的路远不如现在宽,可是已经足够方便。1986、1987那两年,村里一下子添了200多辆自行车。”陈家祥回忆。
有了路,有了两轮车,陈家祥开始和村民研究致富的门道:将两袋粮食载到城里粮站,每趟能赚近两块钱,每天可以来回两三趟;做个雪糕箱子,批发一满箱雪糕到城里小区去卖,每天也可赚七八块钱;进城收购废品,傍晚卖给回收站,每天竟然可以赚到十块钱……
进城只要自行车骑行40分钟,在陈家祥眼里,城区不再那么遥远了。有一次,他还用自行车带着一双儿女进城看病,顺便玩了大半天。
1990年,邻村有了私人承包来往于城里的第一辆客运车,途经北高村。虽然每天只有两个来回,但在当时已经是一件大好事了。逢年过节,很多妇女坐上客车进城购物,甚至有人开始在城里打工,每天乘车往返。
陈家祥继续在纸上写着:“那时,我们家的存折上开始有盈余,感觉非常知足。”
开汽车上班的工薪族
让陈家祥始料不及的是,新世纪以来,北高村就如装上了高速发展的马达,村里村外有了四通八达的公路网,村子还成了交通中枢点,很多农户买了小汽车。
陈家祥摘下老花镜说:“要说写感谢信这事儿,还是闺女提议的呢。她在村北的科瑞企业工作,这几年,企业一年比一年红火。”
陈家祥女儿所在的山东科瑞集团位于胜利经济开发区。胜利经济开发区2006年升级为省级开发区,以石油装备为主导产业,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0亿元,建成8横12纵道路20条,引进科瑞、胜机、孚瑞特等项目220个。很多村民每天将小汽车开进开发区企业,成为工薪族。
开发区进驻的企业多了,还带动了北高村物流业、餐饮业的快速发展。村里有10多户村民开起了物流公司,特色餐馆也已达12家。
陈家祥挠挠头皮,一字一板地说:“十八届三中全会给予农村那么多政策倾斜,俺北高村是不是应该依托‘交通网’有更大发展?俺想让‘路管家’好好为村子规划规划,让北高村变得更富裕。”
北高村向东不远,石油装备海关直通场站项目正在建设,企业进口的货物可直接从进境口岸直通运至场站办理报关手续,北高村发展又迎来新的机遇。
初审编辑:余梁
责任编辑:陈凤祁
责任编辑:陈凤祁
本文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