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宜学宜业之城积蓄创新源动力
目前,滨海区积极发展科技项目,潍坊奇美公司生产的新能源房车(右)正式下线,标志着滨海成为国内重要房车生产基地。截至目前,滨海区已有25所院校确定入住,15所开工建设,潍坊职业学院和山东海事职业学院滨海校区都已投入使用,共有8000多名师生入住。
□记者 王佳声 报道 目前,滨海区积极发展科技项目,潍坊奇美公司生产的新能源房车(右)正式下线,标志着滨海成为国内重要房车生产基地。
□ 本报记者 王佳声
见习记者 宋昊阳
科技进步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战略支撑,而高素质人才是发展的根本。在产业加快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潍坊市开发建设滨海,需要把科教创新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推动力,实施科教兴潍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持续发展能力。
投资2亿元组建十大研发平台
11月8日,山东潍坊齐美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房车下线仪式在潍坊市滨海区举行,标志着滨海制造的房车正式走向国内外市场,滨海也成为了国内重要房车生产基地。
科技创新是加快滨海区转调的关键所在,滨海区正在积极推动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一批“高精尖”项目加快推进。目前中国3D打印技术产业加工服务基地、永磁电机、航空产业园等项目已落户滨海,新能源房车、水下机器人等高科技项目增强了潍坊滨海区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10月16日,位于潍坊市滨海区的山东海纳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水下机器人产业园开工。该项目投资3.6亿元,计划两年建成,届时,潍坊滨海将成为国内重要的水下机器人研发生产基地。海纳公司负责人说:“水下机器人项目是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海洋研究院历时三年研发的高科技项目,2012年通过国家有关部门验收,将对我国海洋环境检测监控、海上石油钻探、海上防卫技术起到提升作用。”
滨海加快科技创新,重点体现在研发平台建设方面:目前滨海区投资2亿元的蓝色经济研发中心等十大研发平台已基本组建完毕;该区鼓励企业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利用高校院所雄厚的科研力量共建研发平台,目前已有中科院青海盐湖所与山东省海洋化工科学研究院、山东理工大学与联兴炭素、飞龙功能碳酸钙两家企业共建了研发机构。先达化工、普洛德邦、天一化学等企业正在滨海建设院士工作站;滨海生产力促进中心10月份建成投用,进一步提高了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在科技教育支撑突破方面,重点是建立专项基金,加大人才引进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对关键技术科研开发的支持力度。”在加快滨海开发推进会议上,潍坊市提出了这样的思路。
滨海区正不断加强对高端人才的引进与培养,让一大批具有较强专业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端人才在滨海展示才华,同时也推动了滨海大开发的上档升级。
“滨海是一片充满活力的发展沃土,为我们这样的技术性人才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舞台。在加快滨海开发中,我们会充分发挥特长,努力为滨海的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在滨海工作的中国科学院生态学博士慈海鑫如是说。
优化教育提供人才支撑
每年的9月是各大高校开学之际,今年9月6日,5000名大学生入住潍坊职业学院滨海校区。潍坊职业学院成为滨海科教创新区入住院校中投资规模最大、建设速度最快、入住学生最多的高等学府。
潍坊职业学院副院长赵君堂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学院将以竣工启用的滨海校区为平台,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到学院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生共存,促进职教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战略转移”。
截至目前,滨海区已有25所院校确定入住,15所开工建设,潍坊职业学院和山东海事职业学院滨海校区都已投入使用,共有8000多名师生入住。潍坊科技大学也表达了在滨海投资的意向。滨海区成立了专门的山东(潍坊)公共实训基地筹建处,教育、财政、人社等部门在滨海区集中办公。
在滨海人眼中,教育不仅是一种能优化投资环境的产业,而且是一种能“生产”人才的重要产业,必须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该区教育连续两年获得全市科学发展综合考核群众满意度调查第一名;连续两年获得市教育局组织的教育工作群众满意度调查第一名;连续五年居市政府教育督导前列;今年2月,再次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年轻的滨海开发区教育如此出彩,靠的不仅仅是投入而是思路,是对开发区条件下教育自身发展客观规律的正确理解与实践。该区改革创新教育体制机制,力图建设全国一流的教育基地;在全市率先实现了正副职校长、园长全覆盖;全面推行教师岗位聘任制和结构工资制,建立了激励竞争机制;去年,该区成立滨海国际中学、双语学校、双语幼儿园等民办学校,实现了公办、民办教育共同发展。
“在滨海区打造职业教育的综合实训基地,为发展职业教育、培育未来更高层次的劳动者提供条件、形成我们自己的优势,使滨海区发展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来。”潍坊市委书记杜昌文在加快滨海开发推进会议上说。
优秀的教师资源是发展教育的前提。滨海区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市级以上名校长、名师招聘力度;以名师名校长工作室为依托,实施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目前,该区有地市级以上名师、特级教师、教学能手113人,占全部教职工的11.2%。
要迅速聚集人气,发展教育是捷径。滨海以“希望城”为理念规划建设的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采取成建制引进、合作办学以及建设分校区等多种方式,引进各类院校和科研院所,建设职教园区。目前,入住职教创新发展试验区的学校已经陆续建成招生。滨海区正在全面推动教育向现代化、国际化、高端化发展,向“宜学之城”的目标迈进。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大众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原标题:宜学宜业之城积蓄创新源动力
责任编辑:王雨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