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山东新闻

近距离接触青岛港装卸工:实干实现中国梦

2013年08月13日 07:41作者:王琨来源:大众网

青岛港是工人们的港口,采访青岛港工人群体,就必须深入到工人们当中,近距离感受工人们的劳动。8月5日,星期一,记者来到青岛港集团大港分公司,近距离接触正在作业的装卸工人们。

  ■编者按  

  “中国梦”是民族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工人群体是一支重要力量。

  在青岛港,2.4万名海港职工将中国梦转化为自我具体行动,他们立足岗位、脚踏实地、苦干实干,学习钻研、创新创造、自我超越,创造并刷新了一个个世界纪录,以实际行动传递着时代正能量。

  个人敢做梦,港口能圆梦。青岛港工人群体普遍成才、实现梦想的背后,是青岛港搭建梦想阶梯,用人“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唯年龄”,打造“想学就有机会、想干就有舞台、干好就有前途”的成长通道,营造出一个充满浓浓亲情而又释放着创业激情的发展环境。

  企业为工人搭建起干事创业的大舞台,工人在舞台上尽情发挥,这或许就是青岛港屡创奇迹的原因。

大港码头上,工人正在固定麻袋 王琨 摄

工作间隙,装卸工人擦一把汗水

几个塑料水杯放在火车边上,水杯与毛巾是装卸工人的伙伴,见证着他们的汗水。王琨 摄

尽管工作辛苦,但仍不妨碍产业工人爱美的性质,反光镜中的自己,一定很帅! 王琨 摄

手中的麻包重大80公斤,下面的兄弟要用肩膀扛起一个成年人的重量,必须小心,不让兄弟们受伤,也不让货主的货物受损。王琨 摄

兄弟们手中的麻包,即将落在我的肩上,我会接住这份信任。王琨 摄

在麻袋面前,装卸七队副队长吴超升显得矮小,但他密切关注着工人们,他要保质保量完成装卸任务,同时确保工人安全 王琨 摄

中国的产业工人与背后的大型机械一样高大,他们用自己的诚实劳动,践行者中国梦 王琨 摄

25岁,瘦高,帅气,眼镜,文质彬彬,谁能想象他是一名装卸工人?少言寡语,少有笑容,比身体还重的麻包并不能压弯他的腰。王琨 摄

 

中国工人,能扛起民族的重担 王琨 摄

 

装卸工人群像 王琨 摄

下班了,美味的班中餐在等待着装卸工人们 王琨 摄 

  大众网记者 王琨 

  青岛港是工人们的港口,采访青岛港工人群体,就必须深入到工人们当中,近距离感受工人们的劳动。8月5日,星期一,记者来到青岛港集团大港分公司,近距离接触正在作业的装卸工人们。

  在周一例行的升旗仪式之前,早六点,装卸队的工人们就开始了他们的交班。晚班的工人下班回家,早班的工人头顶朝阳,开始他们12小时的工作。工人们5点半出工去现场,而作为基层干部、一线工人们的主心骨,装卸队的副队长们来得更早。早上四点40分,天还没有亮,大港公司装卸四队副队长潘其君的准时开启对讲机,获取新一天的工作任务,装卸七队副队长吴超升也几乎和潘其君一个作息时间。工人们一天工作12个小时,但作为领导的副队长们,早来晚走已经成为骨子里的习惯。

  6点10分,一天的工作开始了。装卸七队要装卸一船巴西大豆,七队“老虎班”承担主要的“搬抬扛”任务,尽管青岛港装卸作业机械化程度已经相当高,但仍有一部分机械不能操作的任务需要人力搬抬,工人们面对的是80公斤一包的巴西大豆,这是一个正常体型成年人的体重。从体格上看,“老虎班”的工人们并不是每人都能对付得了这麻袋,但无论老少,工人们都顶得上,扛得住。

  带队当班的装卸七队副队长吴超升正在现场指挥叉车,将大豆转运到拖车上,这看似轻松的活儿却并不简单。吴超升的精力需要高度集中,他要带领工人们保质保量完成装卸任务,同时确保每一名工人的安全。“一钩24包,重量接近两吨,不能出一点差错!”在另一侧,十余名工人又将麻袋扛进货运火车内,完成水运到陆运的转换。吴超升没有过多和记者谈他的中国梦,这名曾有五年军龄的好兵,在青岛港差点做了“逃兵”,他的胳膊上永远留下了搬抬水泥时的痕迹。通过不懈的努力,他用20年时间,成长为一名副队长,“我的梦已经实现了,现在,我有车有房,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并被邻里高看一眼,还和总理一桌吃过饭。”他将这一切归功于实干,这也是所有采访对象共同的答案。

  9点半,工人们已经全力以赴工作了3个小时,此时,8月份的青岛已有30℃的高温,码头上的地表温度更达40℃左右。在火车车厢内,一名高个工人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力,他高高瘦瘦,戴着眼镜,显得很斯文,从外表看,并不能与装卸工人联系在一起,因为他的体重远不及肩膀上的麻包。但从表情来看,80公斤的重量对他来说,并不是很重。这名潍坊籍小伙今年25岁,已经在港口工作了三年,一个班可以和工友们一起装卸7部半挂车。

  记者原以为这样的工作已经很辛苦:站在地面上、车厢里拍照,汗水就止不住地流淌,但装卸四队副队长潘其君告诉记者,这还不算什么:2007年,“奥斯汀轮”7万吨的散化灌包业务被装卸四队承包下来,工期七天,天有不测风云,一场持续12小时的雨彻底打乱了计划。下雨时,队长和潘其君等几名副队长商议如何把任务完成,一番合计,420人的一个大装卸队一分为二,原本上三班变为上两班,雨停后,全队开足马力,一头扎进码头,潘其君作为副队长,连续工作三天三夜,带领工人们抢在工期内把活儿干完了。

  “我的活儿并不需要出大力气,辛苦的是我的弟兄们,当时开了10条线作业线,18人一条,环环相扣,容不得一点马虎,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一条线就必须停下来,二十分钟宝贵时间就转眼溜掉了。7万吨的船停一天5万美元,我们对船东有承诺,一分钟都耽误不起!”记者粗算了一下,7万吨化肥,用50公斤一包的袋子罐装,可罐装140万包,按照每包60公分长度计算,接起来的化肥可达840公里,足够往返青岛与济南。

  11点30分,上午的工作结束,“老虎班”的工人们排成一队,前往职工食堂就餐,一顿丰盛的午餐正等待着他们。下午,他们还将重复这样的劳动。在未来的日子里,通过实干与努力,新一批潘其君、吴超升会从他们中走出来,实现他们的梦想。

  桥吊司机邵泽山:与时间赛跑的青岛港“飞行员”

  在青岛港推出的18位先进模范人物中,17位都有职务,用老百姓的话说,都“带长”,唯一例外的,是一名叫邵泽山的桥吊司机。其实,这个桥吊司机不简单,他是振超团队的重要成员,中国优秀青年技师,全国技术能手。

  青岛港:负责任国企撑起中国梦

  青岛港,不仅仅是一个排名全国前列的重要港口,同时,也是一个大型集团企业,它下属30余子公司,不仅涵盖港口、运输等项目,还包括医院、学校等产业,这些产业不仅没有被当做包袱一样甩掉,反而成为另一番风景,在非主要战线上开拓出一片天地,并共同承担起实现中国梦的责任。

  青岛港兴旺的秘密:工人的尊严成就大港梦

  青岛港六天采访行程走下来,给人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两万余名职工的尊严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障,这种尊严,来源于企业的文化,也来源于青岛港从物质和精神上对员工无微不至的关怀。笔者认为,有了工人的尊严,工人的梦想,才有青岛港的今天,企业如果都能让员工获得本该属于他们的尊严,则企业必然强大,中国梦可期。

  青岛港工人践行中国梦启示录:同频共振托起强港梦

  在青岛港,2.4万名海港职工将中国梦转化为自我具体行动,他们立足岗位、脚踏实地、苦干实干,学习钻研、创新创造、自我超越,创造并刷新了一个个世界纪录,以实际行动传递着时代正能量。

初审编辑:王云峰
责任编辑:余梁

本文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点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