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纯济:吴官正鼓励我向总理“要政策”
“官正同志深入基层,多次到中国重汽视察指导,听取汇报,果断决策,为企业的破产重组付出了大量的心血。”6月13日上午,参加《闲来笔潭》读书交流会的中国重汽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马纯济在发言中说,在山东任职期间,吴官正关心企业困难、更加关心困难企业的职工,鼓励困难企业干部干事创业,让他们大胆向总理“要政策”。
中国重汽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马纯济在《闲来笔潭》读书交流会上发言。(盛堃 摄)
大众网济南6月13日讯(记者 盛堃 赫洋 于潇潇 韦辉)“官正同志深入基层,多次到中国重汽视察指导,听取汇报,果断决策,为企业的破产重组付出了大量的心血。”6月13日上午,参加《闲来笔潭》读书交流会的中国重汽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马纯济在发言中说,在山东任职期间,吴官正关心企业困难、更加关心困难企业的职工,鼓励困难企业干部干事创业,让他们大胆向总理“要政策”。
“不解决职工生活问题,所有想法都是纸上谈兵”
马纯济说,像《闲来笔潭》书中介绍的那样:“中国重汽集团作为一个曾经辉煌过的大型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末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由于内部改革滞后而逐渐掉队,生产经营每况愈下。到1999年年底负债总额168.27亿元,实际亏损近百亿元,拖欠职工工资长达13个月,1.7万名离退休职工没有纳入社会保障,企业濒临破产边缘。”“由于生产经营全面停顿,得不到生活保障的职工上访不断,各种矛盾不断激化,一触即发,可以说是危机四伏。面对积重难反、频临破产的老重汽,不少人断言,就是神仙来了也救不了他!”
“官正书记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市场意识强,群众观念深。”马纯济说,当年,组织安排自己到重汽工作过前,吴官正单独找他谈话。怕他听不懂,还特意准备了一张纸,在纸上画了一条发展曲线及六个字。六个字是:“市场、经营、工资。”马纯济说,吴官正这是指示他迅速启动市场,恢复生产经营,尽快解决职工工资问题。吴官正当年还特别指出:“现在欠发职工工资这么多,不解决职工生活问题,所有的想法都是纸上谈兵。”
马纯济说,吴官正始终关心着职工生活,在中国重汽最困难时期,吴官正首先想到要解决职工的工资问题,在快速发展阶段,更是教导中国重汽要紧紧依靠职工办企业,要把职工的生活安排好。
“不要紧张,要实事求是,把困难和问题说清楚,该要的政策要大胆提出来。”
《闲来笔潭》一书中介绍:“为了保留国家重卡制造基础,振兴和发展民族重卡企业,2000年7月,朱镕基总理主持召开总理办公会,决定对中国重汽实施分离破产重组,将集团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下放山东省、陕西省、重庆市管理,其中主体部分下放到山东管理。山东的主体部分保留着‘中国重汽’名称,国家计划单列待遇不变,企业国有产权归山东省政府,由济南市实施管理。对下放山东部分,参照处置湘潭电缆厂的办法,实施分立、破产、重组,有关银行债务不再实施‘债转股’,享受呆坏账准备金的核销政策。”
马纯济说,面对严峻的形势和环境,吴官正当时讲道:“虽然企业没有资金,非常困难。但我认为企业是重型汽车的摇篮,有光荣的传统,重组之后,职工的素质很好,只要得到支持,就会重新发展起来”。
马纯济回忆到,当年,朱镕基总理到山东视察工作,在南郊宾馆召开座谈会的前一晚上,马纯济接到了吴官正的重要电话。吴官正在电话中嘱咐到:“明天朱总理要听取关于重汽有关汇报”,并鼓励马纯济说:“不要紧张,要实事求是,把困难和问题说清楚,该要的政策要大胆提出来。”
马纯济说,正是由于吴官正的顾全大局,中国重汽才有了重生的良好氛围;正是由于吴官正的实事求是,企业才有了重生的必要支持条件。
在吴官正同志著作《闲来笔潭》中,《争取重汽重组的条件》一章专门对当年重汽的重组进行了叙述。6月10日,就当年吴官正任山东省委书记时参与重汽重组的过程,大众网记者采访了中国重汽集团党委书记马纯济。
今天上午,在《闲来笔潭》读书交流会上,山东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方宏建回忆起吴官正同志主持组建新山大的历程时,颇为激动。他说,山东大学今天所取得的成绩,与吴官正的关心、支持和指导是密不可分的,早在1999年,吴官正就提出山东要建设一所一流的综合性大学,并亲自主持实施了新山大的组建。
5月30日上午10点,位于济南市济泺路附近的绿地仓储式超市已经开门营业,超市内外一片熙熙攘攘的景象。在1999年之前,这里还是济南第二棉纺织厂的厂房,从20世纪末起,频临破产的济南第二棉纺织厂兴建了仓储超市、塑钢和摄影器材市场、农贸市场等,实现了“腾笼换业”,使职工就业和基本生活有了保障。
2001年1月份,时任山东省委书记的吴官正曾向济南第二棉纺织厂的职工们写过一封“请假书”,并落款为“吴官正上”。近期,大众网记者在采访中见到了吴官正当年的手书。
如果群众的日子过不去,信访是控制不住的。在上访的人群中确实有“老油子”,但毕竟是极少数。有多少吃得饱饱的、喝得足足的、高高兴兴的人,整天跑到省里上访呢?
1997、1998年前后,正处于经济转型、结构调整时期,山东部分企业困难加剧,下岗和失业职工近百万人。特别是来自纺织、机械、轻工、商业等系统的信访量居高不下,甚至有些到省委上访的人群,情绪很激动、言辞很激烈。那段时间,为了掌握企业下岗职工的情况,我跑到基层去摸了几次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