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山东新闻

济南志愿者达55万人 走过场形式化让服务"打折"

2013年03月29日 07:03作者:刘钦涛来源:济南日报

“红绶带”、“黄马甲”、“蓝精灵”,不同的名称代表着同一个含义——— 志愿者。山东师范大学的志愿者闫万飞给记者讲了一个例子,某敬老院曾接到4个电话,有4拨志愿者希望能在重阳节那天到敬老院服务。只有让志愿者服务制度化、规范化,才能促进志愿服务的有效组织与社会管理。

  本报记者 刘钦涛

  “红绶带”、“黄马甲”、“蓝精灵”,不同的名称代表着同一个含义——— 志愿者。2100支志愿服务队,55万名志愿者,几乎占了济南城市人口的十分之一。进入中国不到20年的“志愿者行动”,在我市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起来,其规模在全国各大城市中也是首屈一指。然而,“敬老院老人在重阳节一天‘被服务’4次,平日里则几个月都没人上门”等现象时有发生。走过场、形式化的志愿服务,让接受服务的人感到失望甚至寒心。

  案例一:敬老院平时很冷清 重阳节志愿者扎堆

  今年是向雷锋学习50周年,3月的一天,志愿者景学磊像往常一样,早早得戴上臂章,来到位于经十路的一个路口协助民警维持交通秩序。像景学磊一样,这一天,全市的志愿者们再掀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的热潮。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志愿服务却遭遇不少尴尬。

  山东师范大学的志愿者闫万飞给记者讲了一个例子,某敬老院曾接到4个电话,有4拨志愿者希望能在重阳节那天到敬老院服务。无奈之下,敬老院只好给每拨志愿者安排2个小时的服务时间。而在平时,这家敬老院里却没有这么热闹。闫万飞参加过2年的志愿服务,据他了解,能够长期坚持开展的志愿服务行动只占“较少的比例”。走过场的志愿服务,不仅令接受服务的人们感到寒心,也给这项崇高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影响。更有甚者,有些人打着志愿服务的幌子开展经营活动。记者日前就接到市民举报,在一次健康义诊中,有些“志愿者”在为市民进行义务诊疗的过程中兜售医药产品。

  案例二:大学生“一次性”服务让被服务者起“戒心”

  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组织起来到农村、社区、敬老院等地开展志愿服务,这本是值得称赞的事情。可是,接受服务的一些村民、居民对此却存有“戒心”,有的甚至在事后感到非常失落。2011年4月,市内某高校25名志愿者来到长清一个村庄开展志愿服务。大学生们配合村里的新农村建设,宣传交通安全、环境保护等知识,与村民们同吃同住,跟村民结对帮扶,还给村民的孩子辅导功课。这次志愿服务进行了1天时间,尽管时间不长,淳朴的村民们还是感到很满意。然而,在接下来的一年中,村民们渐渐感到失望了。据当地人说,志愿者们回去以后就再也没有联系过,很多人甚至连个电话也没打过。

责任编辑:王雨萌

本文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点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