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文化“活水”不妨一探“泉源”
比如圣水泉,在红叶谷风景区,泉眼来自龙山一自然洞穴内,顺山势流下,长年涌流不息,这里的地理结构属寒武纪砂砾页岩,所以泉水富含多种矿物质及人体所需微量元素,甘甜清冽……董希文告诉记者,地处“三川之锁钥”的仲宫镇名泉有52处,其中有7处被历代列入72泉。
▲济南的南部山区,“藏”了不少名泉、好泉。
◆核心提示
泉水叮咚,赋予了济南城灵动的气质,“泉文化”更是这里每个市民心底极深的烙印。如今,省城将举办泉水节的消息让济南人不胜欣喜,期盼着城市的“泉”字品牌可以借势擦亮。与此同时,还有不少泉水文化爱好者也在提着醒:莫忘了城外的泉源地,那里流淌出的汩汩清流,也会给济南文化增添一抹俏丽的颜色。
□ 本报记者 田可新
本报通讯员 王 刚
城外名泉何其多
趵突泉三窟迸发,喷涌不息;黑虎泉水激柱石,声如虎啸;珍珠泉一串串白色气泡自池底冒出,仿佛万颗珍珠飘撒;漱玉泉漫石穿隙,淙淙有声,相传李清照的《漱玉集》由此命名……和济南人谈论“泉”,谁都能兴致勃勃地将几大名泉的“亮点”描述上几句。
可名泉又何止这些?济南被称为“泉城”正是由于泉水众多。据说,平均每秒就有4立方米的泉水涌出来,从金代《名泉碑》有所记载至今,仅是先后“享受”历代“72泉”“荣誉称号”的名泉就有112处。
“有不少名泉、好泉还‘藏在城外。”南部山区是名泉分布较多的地区,仅锦阳、锦绣、锦云三川,称得上“名泉”的就有103处。近一年来,仲宫镇便安排专人进行了探访和找寻,他们郑重地给记者“推荐”——比如位于仲宫镇的大泉,据说每小时涌水量达54立方米,泉水自九曲河西侧岩孔涌出,汇为面积近4000平方米的大型池塘,久旱不涸,受水位深浅、距泉源远近及池岸环境影响,池水五彩斑斓、绚丽多姿;比如圣水泉,在红叶谷风景区,泉眼来自龙山一自然洞穴内,顺山势流下,长年涌流不息,这里的地理结构属寒武纪砂砾页岩,所以泉水富含多种矿物质及人体所需微量元素,甘甜清冽……
源头“宝藏”极丰富
为何南部山区的泉这么多?对此做过大量调研的历城区仲宫镇科技副镇长董希文告诉记者,这里是“泰山山脉”,本就是济南群泉的发源地。
众泉源头当然有“宝”。讲起这,当地人都乐得先夸一夸那里的自然风光——水帘峡风景区内的仙龙潭,南边还有水帘洞泉、公主泉、淘米泉、苇泉、饮马泉,到了丰水期,这里瀑布飞溅、银帘掩洞、景色壮观;南部山区最高峰云梯山下的云梯涧,涧内群泉密布,怪石嶙峋,古树参天、水流潺潺……
还有数不尽的民间传说——相传卧虎山的半山腰上的那眼“皇泉”,曾及时给路过此地的乾隆皇帝解渴,因此冠以“皇家名号”;又传,明朝僧人在波罗峪重建甘露寺时,找到一处水源,饮用此水,精神倍增、不知疲倦,上山寻源才发现水流竟是冲刷一棵千年人参后流下,僧人于是挖出人参,取泉水浸泡,为百姓滴洒、沐浴,百姓因此唤此水为“不老泉”……
而历史上,这里佛道文化氛围十分浓郁。比如因南泉得名的南泉寺,拥有圣池泉的五祖禅宗普门寺、南甘露泉的甘露寺遗址,还有清泉孕育的醴泉寺、山环水抱的兴教寺等等。
探采需要花心思
资源如此丰富,到底该如何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便成了个大课题。
不少“角落里的名泉”待唤醒。3月15日,记者在仲宫镇太甲山下的南泉寺遗址察探。寺庙建造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以前,但饱经历史风霜之后,如今仅剩一座质朴端庄的钟亭。而所谓南泉便“藏身”于遗址东南方的石券门洞,虽然池水澄净甘冽,但由于位置不起眼、没有明确的标注,若不是当地人指引,很少游客会知道它名为南泉。
“这种情况还比较普遍。”董希文告诉记者,在调研中他发现,虽然地处泉源地,泉水数量多、水质好,但仍有相当数量的泉尚未得到更全面的维护和开发,有的藏于深山人未识,还有泉源地大量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其真正价值和深厚内涵更待进一步整合和提升。
董希文告诉记者,地处“三川之锁钥”的仲宫镇名泉有52处,其中有7处被历代列入72泉。眼下,他们正在就如何“探采”这么丰富的“泉”资源做着相关的准备工作。“在爱泉护泉的基础上,得做好可持续地利用。“如今,做景观、建画院,这都是不错的思路。此外,还可以修缮水池、塘坝,建设游览步道,面向企业和个人开展名泉‘认领’,绘制游览图串起景点搞起‘泉水深度游’……当然,我们也希望能搞起特色活动扩大影响力,甚至可以从‘思源’的角度上与泉水节对接,从而进一步开发好本地的旅游资源,让游客来这里不仅仅只能赏赏花、尝尝农家乐,更可以看景、品泉,读懂这里深厚的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