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打工难与孩子团聚 一盘饺子勾起诸多伤感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当天也是22名留守儿童来青与父母团聚的第二天。2日下午3点半,禹城市辛店镇中心小学校长程绍林从禹城将四个孩子送来青岛,他们是王乃锋、田振洋、赵方媛和王雅君。
小年夜,田振洋的爸爸喂他吃饺子,父子俩好久没有一起吃过饺子了。 本报记者 张晓鹏 摄
本报记者 李珍梅 赵波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当天也是22名留守儿童来青与父母团聚的第二天。小年到,写对联、放鞭炮,年味越来越浓。对于多年没有和孩子一起过小年的父母来说,小年夜里,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饺子,无疑是最幸福的事儿。一位家长因5年来第一次和女儿一起过小年,高兴得流下了眼泪。
家人团聚过小年
爸爸高兴得流眼泪
2月3日早晨7点30分,入住青岛尚客优快捷酒店薛家岛店的孩子们陆续起床。温馨干净的客房,让孩子们美美地睡了一觉。当天是农历腊月二十三,小年。尽管天空下着雨,但一早就开始响起的鞭炮声驱走了寒意,带来的是浓浓的年味。
“你们的活动办得太及时了。正好小年把我女儿送过来和我们团聚。”因为2日晚上有点事情,赵方媛的父亲赵庆强并没有和孩子一起入住酒店。但3日早上,赵庆强和妻子一起从李沧赶来,早早就在奥帆博物馆等候,希望早点陪在女儿身边。见到父母后,原本一路比较沉默的赵方媛开心地笑了。
老家在德州禹城的赵庆强和妻子王小芳来青岛打工已有5年了。因为年底活多,夫妻俩每年都得腊月二十七八才能回家。出门在外这5年,他们从未和孩子在一起过过小年。有一年夫妻俩甚至没有回去过春节。
“就盼着能和孩子在一起呢……”说起每年与孩子的相聚,憨厚的赵庆强哽咽了,一双粗糙大手朝眼角抹了两下。“他就好流泪。”妻子王小芳在一旁打趣。懂事儿的赵方媛双手拉着父亲,让他一起去参观博物馆。
夫妻俩在青岛的住处就是一间地下室,月租金250元。怕冻着女儿,前两天他专门买了一个电热扇。“刚刚发了工资,手头宽裕点。两个月6000多。电热扇也不贵,就怕冻着孩子。”
多数留守儿童
小年难与爸妈过
记者了解到,除了赵方媛,22名留守儿童里多数都多年没有机会和父母一起过小年。这一次来青岛,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过小年,圆了很多家长和孩子的梦。
“这个年对孩子和我们来说最有意义了。”来自临沂沂水的徐日军在青岛干报纸发行工作已有4年。4年里,他每天早上四五点就要起床,除了送报还要送水,平时忙得不可开交,而妻子在两个商场干保洁,平时也难得休息一天,孩子都是老家的父母照看。每到过年他们就发愁,想跟孩子团聚,又没时间接送孩子,心里一直很内疚。这次,本报组织的“百家团圆”解决了他跟孩子团聚的问题,不仅给孩子买了车票,还安排专人把孩子送到青岛,让他们非常感动。
来自潍坊诸城的王洁这次和姐姐王璐瑶一起来到青岛。今年上高三的王璐瑶告诉记者,自打三年级开始,父母就来青岛打工。“爸妈在青岛大学附近卖菜,早起贪黑,挺辛苦。”王璐瑶说,这一次一家四口能在青岛团聚,别提有多开心了。
饺子、鞭炮加对联
孩子岛城乐翻天
写对联、看民俗表演、吃饺子、放烟花……这是过年必不可少的环节。尽管远离家乡,但只要和自己的父母团聚在一起,到哪儿都有家的感觉。
3日上午,在奥帆博物馆,微尘基金给孩子们送上了崭新的书包和笔记本等,随后,孩子们又观看了精彩的民俗表演。博物馆少儿文艺科普活动中心的老师进行古琴演奏时,孩子们被深深地吸引了,七八个人围在古琴旁边仔细看老师弹琴。
过年自然少不了对联和祝福。“天增岁月不增寿 春满人间福满门”,金门路小学三年级学生沈家楷将这副对联送给来自菏泽曹县的郑玉婷。“写得真好。过年可以贴在家门口。”郑玉婷小心翼翼将春联叠好,放进书包里。
团圆饭少不了饺子。3日晚,在酒店用餐时,孩子和家长一起吃水饺。懂事的田振洋亲手将第一个饺子夹给爸爸吃。吃完饺子,孩子和家长们来到八大峡广场上,点燃了庆祝新年的烟花,在海边放烟花对孩子来说都是第一次。随着“刺”的一声,一个巨型礼花在地上喷射起来,孩子们围成一个圆圈,每人手里拿着爆竹燃放起来,虽然天空还在下着小雨,但是孩子们兴致盎然。
“在青岛海边放鞭炮,我还是第一次。”潍坊高密的邓雪松说,这次跟这么多全省各地的兄弟姐妹一起过小年吃饺子、放鞭炮真开心啊。
□记者手记 让留守儿童 心像大海开阔
3日晚上8点,小年夜,在青岛八大峡广场,22名留守儿童和他们的家长点燃了新春的烟花。孩子和家长沉浸在欢呼声中。青岛站的“百家团圆”活动进入尾声。
从农村来岛城与父母相聚,孩子们最先收到的是相聚的喜悦。其实他们的收获不仅仅如此。第一次乘坐双层巴士看高楼大厦、第一次入住酒店、第一次观看5D电影、第一次海边放烟花……此次来青,孩子们经历了人生中的很多第一次。对农村孩子来说,这或将成为孩子成长中的美好记忆,或将会使他们的成长道路更顺利。
两天时间其实很短,但除了睡觉,记者一天十几个小时都和他们待在一起,和他们一起游玩,和他们一起吃饭。两天时间里,记者见证了孩子们从最初的寡言少语到最后拥抱惜别的变化。
孩子们刚来青岛时和人说话都很害羞,2日早晨来时几乎是红着脸和人打招呼。但在3日晚上,几个来自不同地方的孩子都成了朋友。
和父母来异乡过节,孩子们收获了异乡的温馨,观看了城市风貌,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本报送给他们的,不仅是与父母的团聚,更是给他们带去了一片“海”。
孩子来青团聚 校长亲自带队
本报青岛2月3日讯(记者 赵波) 在来青岛团聚的孩子中,有四个孩子是来自禹城的同一所小学,为了保证他们到青岛顺利与父母团聚,该校的校长程绍林亲自陪同他们来青岛参加了活动。
2日下午3点半,禹城市辛店镇中心小学校长程绍林从禹城将四个孩子送来青岛,他们是王乃锋、田振洋、赵方媛和王雅君。程绍林说,四个孩子看到这次活动后非常想来参加,但又没有家人护送他们,于是他决定自己牺牲点时间,一定满足孩子们的愿望。
“我爸妈在青岛打工两年了,我还是第一次来青岛。”王乃锋说,今年正好赶上齐鲁晚报“百家团圆”这个活动,他高兴不已,最初报名时还担心来不了,家长也担心孩子路上不安全,听说校长亲自陪同,全家都放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