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山东新闻

山东率先构建上下左右贯通的职业教育体系

2012-11-12 16:09:00作者:王原 李冰杰来源:大众日报

我省各类中等职业学校不断调整优化,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数量居全国各省市区之首。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已占据整个中、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这标志着我省基本建立起与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烟台汽车工业学校毕业生深受企业欢迎
  □王原 李冰杰
  
    我省各类中等职业学校不断调整优化,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数量居全国各省市区之首。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已占据整个中、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这标志着我省基本建立起与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2年以来,全省中等职业教育走出了低谷,扩大了规模,招生人数迅速攀升。到2011年底,全省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共有799所,招生59.41万人,在校生155.86万人。与2002年相比,招生数增加了16.6万人,增长38.8%,在校生增加了56.1万人,增长56.2%。全省中职学校在校生占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的比例由2002年的40.44%,增加到2011年的49.91%。
    两个“零距离”对接
  “要打破层次界限,构建符合发展趋势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使之上下贯通,左右兼容。”省教育厅厅长齐涛表示,所谓上下贯通,是指职业教育从中职到高职,再到本科,到硕士、博士都应该是上下贯通的。当然,这儿说的硕士、博士主要是指各种专业学位的硕士和博士。所谓左右兼容,是指职业院校可以兴办职业教育,其他各类学校也可以并且应该兴办职业教育。
  在职业教育领域,实训基地与工作环境“零距离”对接、课堂教学与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以这两个“零距离”对接为目标的“回归”,更鲜明地体现出职业教育“提高质量、强化能力、促进就业”的本质内涵,使山东的职业教育走上了一条健康发展的轨道。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职教集团等办学模式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
  我省初步建立起政府为主、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力量多元化办学的格局,形成了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高等职业教育加快发展、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并重、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的职业教育发展体系。多年来我省积极推行教学、生产、科技推广与服务多位一体的教学体制和以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为特点的“双元制”教学模式,走出了校企结合、产教结合的办学新路子;实行政府统筹与宏观指导下的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管理体制,强化了市、县两级统筹权与学校办学自主权;面向市场办学,实行工学结合、招生与招工结合等灵活多样的招生形式,建立毕业生就业市场,在118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进行“双证互通”试点,逐步建立起毕业证与职业资格证互通的用人机制,架起了学校与市场、育人与用人之间的桥梁。
  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贴近,与企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办学活力不断增加,社会信誉明显提高。近年来全省中职学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超过98%,职业学校已成为当地实用技术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摇篮。
  在实施“重点带动工程”基础上,我省通过实施“十、百、千职教工程”,进一步优化了学校布局结构,涌现出一批具有特色的典型办学模式,如以平度职教中心为代表的“双元制”办学模式;烟台汽车工业学校等为代表的校企结合、“订单”式办学模式;济南蓝翔技校等为代表的高效益职业技能培训模式等,使骨干学校的办学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带动了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促进了全省职业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使职业学校的办学规模与社会效益迈上新台阶。
  从2012年起,山东将全面实施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计划,积极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专科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全日制教育与继续教育相结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沟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学历+能力”的培养模式
  要使职业教育得到长足发展,真正摆脱“弱势”地位和尴尬境地,在社会上树立应有的地位,还必须改革和突破职教的体制性障碍。
  我省以市统筹为主,将职教“重心”适当上移。统筹职业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力求做到职教与普教协调发展并切实解决好由于部门分头管理、学校布点分散、专业设置重复等导致与社会需求脱节、办学不成规模、有限的职业教育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等问题。
  李静,一个来自山东农村的女生,初中毕业后来到青岛胶南电子学校学习,该校与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有“五年一贯制”大专办学协议。通过两年的中专学习,李静将转入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继续读高职。她现在还有着“双重身份”。韩国南涯电子有限公司在她就读的学校青岛胶南电子学校投资兴建了一个电子元件厂。每天,她有4个小时坐在课堂里学习电子专业知识,有6个小时在车间里实习做工人。她每月可以获得实习补助600元左右,除了交学费和解决生活开销,还可以寄些钱给父母。
  初中后“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有效解决了初中后学生职业规划问题,不仅仅让农村孩子上得起学,而是学得好、用得上,找得着饭碗。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学历+能力”的结合点,是值得推广的职教办学模式。因此,我省扩大“五年一贯制”职教规模,以制定教学标准为基础,推动举办初中后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学校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一体化课程设计,合理安排实习实训,积极推进学分制改革,鼓励实施基于专业接续、课程衔接、学分互认的联合培养模式和人才成长立交桥,使学历与能力能够完美结合。
  我省鼓励和支持企业兴办职业教育,推进职教办学主体多元化。山东东营蓝海职业学校是蓝海酒店集团出资兴办的一所职校,开设烹饪、面点、酒店管理、旅游等专业,先后为集团输送了万名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广受社会欢迎。这种企业兴办职业教育,推进职教办学主体多元化的模式,是我省结合山东职教实际,进行的一项改革。
    加大职教基础能力建设
  加大中职学校布局调整力度。以建立中等职业学校分级认定制度为抓手,统筹规划,将中等职业学校根据办学水平分为合格、规范化、示范性、高水平四个等级,坚决清除零招生的休眠学校。经过调整,全省中职学校由2005年的1035所调整为目前的591所,减少了444所,校均规模由1371人提高到1992人,提高了办学效益。
  努力改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十一五”以来,坚持“扶优扶强”和“扶贫帮弱”相结合的原则,中央和省两级财政共投入8亿多元资金,实施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基础能力建设项目、30个经济欠发达县扶持项目、国家和省级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项目等专项投资计划,涌现出一批办学条件较好、教学设施完备,办学特色鲜明且深受社会、企业欢迎的职业学校。实施“校企合作计划”。在骨干职业院校按专业行业组建了9个省级职业教育集团、35个市级职业教育集团,推动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对接。
  “十一五”期间,我省确定了重点建设的200个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并且有156个装备水平较高、资源共享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得到中央财政支持。同时,省政府设立了专项资金,用于实训基地教学仪器及实验实习设备购置。目前,全省共投入资金1.5亿元,新建标准化实训基地100个。自2009年起,省财政设立专项资金,每年举办一次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强化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有了明显提升。
  着力推进职业教育内涵发展。全面推进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作为全国首例,我省财政划拨专款1000万元予以资助,参与开发学校有227所,参与的行业企业专家、高职学校和中职学校专家、教师达4000余人。实施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工程。我省研究出台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标准》,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分为合格、规范化、示范性三级,组织专家对各市申请备案的具有举办学历教育资质的489所学校、4477个专业点进行了审核,根据审核结果对489所学校及其举办的4350个专业予以备案,127个专业不予备案,有力推动了对市域内职业岗位的覆盖度。强化职业技能大赛对教育教学改革的引领作用。连续五年组织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把比赛现场放到企业生产车间。积极参加和承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2011年山东代表团中高职组获得金牌28枚,团体成绩跃升为全国第四名;2012年获得金牌的市扩大到7个,4市实现金牌零的突破。
    构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迫在眉睫。而现行的“上下贯通,左右兼容”的职业教育体系大胆突破,勇于创新,是职教走出一片新天地,实现自己的价值,体现自己尊严的必然之举。

责任编辑:李润杰
分享:
更多

本文相关新闻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