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山东新闻

山东率先以省为单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012-11-12 16:07:00作者:王 原 王沙沙来源:大众日报

 8月9日,教育部门户网站以“毫不动摇地将素质教育改革进行到底”为专题,全面推介山东省率先以省为单位推进素质教育的做法和经验。教育部专家称,山东此次推进素质教育的系列思路极具研究价值,而“以省为单位区域推进素质教育是一种积极的探索和突破”。

  △山东省实验中学综合社会实践课程“超市服务”
  △实践“车间”供学生参与实践活动
  △从小锻炼生活技能    
  △2012年山东省中小学校园歌手大赛      □王占波 报道
  △潍坊一中学生课间研讨
  □王 原 王沙沙
  今年7月2日,中央新闻单位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等12家新闻单位的20余位记者朋友,在教育部基础二司副司长申继亮等带领下,来我省采访以素质教育为主题的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工作。
  2011年,山东省素质教育探索入选中共中央组织部等组织编写的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科学发展主题案例》。教育部也将我省素质教育工作作为典型案例,即将收入由袁贵仁部长主编的《中国教育前沿丛书》。
  8月9日,教育部门户网站以“毫不动摇地将素质教育改革进行到底”为专题,全面推介山东省率先以省为单位推进素质教育的做法和经验。教育部专家称,山东此次推进素质教育的系列思路极具研究价值,而“以省为单位区域推进素质教育是一种积极的探索和突破”。
    努力实现“三三目标”
  从建章立制,到规范办学行为,到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到与高考改革同步推进,山东推进素质教育“路线图”是个较为系统的设计。
  2008年1月16日,山东省政府在潍坊召开了500余人参加的高规格素质教育大会,在会上,高调提出,在全省范围内强力推进素质教育,并于会议前后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提出了许多创新性思路。
  省教育厅厅长齐涛在一次会议上说:“我想,山东这次推进素质教育,不是改革,不是新政,更不是革命。这是因为:我们只是试图让山东的教育回归到国家的教育方针上来,回归到教育的基本规律上来,回归到国家的课程方案和办学要求上来,按照教育规律做我们应该做的事情。”
  山东省推行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可称为“三三目标”:“三个全面”和“三个还给”。即:全面建设合格学校,全面贯彻国家课程方案,全面培育合格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健康还给学生,把能力还给学生。
  对“三个还给”,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解释说,要控制学生的作息时间,除了国家规定和课程、课时所需要的时间之外,给孩子多留一点自由发展、自主活动的空间,特别是要把周末和节假日还给孩子;要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山东孩子的身体素质已经到了令人担忧的地步,近视率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要改变学生知识与能力不协调的问题,强化孩子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我们希望孩子有面对社会应对挑战的能力,有创造性地工作和生活的能力。
    课程改革是核心
  学校教育以课程为核心是现代教育的根本标志。有什么样的课程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价值观、有什么样的课程结构就有什么样的学生素质结构、有什么样的课程实施质量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质量,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载体,因此必须确立课程改革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
  切实开齐开全课程。切实加强地方课程建设,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将安全教育、环境教育、传统文化、人生指导等四个模块作为必修课列入义务教育阶段地方课程,构建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的地方课程体系。重点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规定所有普通高中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开展教育教学,确保开齐、开全必修课程,特别是重点加强音乐、体育、美术、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科目的开设,严格规范高中文理分科。鼓励学校积极创造条件开设尽可能多的选修课程,大力推进“选课制”、“走班制”,推动省级规范化学校、市级规范化学校、一般学校的选修模块开出率尽快达到70%、60%、50%以上,让学生既实现全面发展、基础扎实,又能学有所长、发展特长。
  加强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引领。着力解决普通高中学科教学内容偏多、部分要求偏高、课程模块之间内容重复等问题,适当减少教学内容,降低教学难度,为学生创造充分的发展空间。加强实践教学,开发实践课程、活动课程,完善科技实践、社会实践等培养环节,增强实验、实习的实际效果。
  切实加强课程实施的指导监管。山东省重点构建“四项制度”:建立课程实施水平评估制度,全省每年发布一次评估报告,评定合格学校与不合格学校,对不能落实国家课程方案的学校实行“一票否决”。建立跟进式学科指导制度,确定学科教学改革联系学校,组建学科骨干教师团队,推动教研人员分片包校,及时纠正任何违背课程方案的现象。建立课程改革定点联系学校制度,按市属中学、县城中学、农村中学各占1/3的比例,在全省确立50所普通高中作为省级定点联系学校,以800项研究课题为切入点,与学校整体课程改革工作有机结合,为全省高中课程改革提供借鉴。建立课程网络管理制度,开发了普通高中课程管理系统,免费提供给全省高中使用,实行网上选课,解决了学生选课、走班的课程安排问题。
    全省推进“齐步走”
  山东提出“齐步走”的方针,全省统一行动,步调一致,整体推进。比如全省高中统一寒暑假时间;全省所有高中双休日一律不组织上课,全面开放学校的教学资源如图书馆、体育馆、有条件的实验室,供学生组织活动使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全省统一文理分科时间,从2008年入学的新生开始,全省“一刀切”,在高中二年级末以前不得安排学生分科,如因过早分科造成学生不能通过学业水平考试因而不能毕业的,由学校负责,并追究学校负责人的责任;规范高中招生秩序,任何高中不得违规提前招生,不得到规定区域外招收学生,不超出学校合理规模招生;规范面向学生的各种培训、竞赛和考试,无论何种考试,全省高中都不得进行县与县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班与班之间的排队。
  把考试评价作为推动素质教育深入实施的重要引领。山东省在构建考试评价机制的过程中,特别注重考核评价的科学性、综合性和全面性,充分发挥考试评价对素质教育的正面导向作用。如何评价教育工作,真正改变“抓经济只看GDP、抓教育只看升学率”的片面政绩观和错误评价机制,对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起着重要作用。山东省规定,在政府评价方面,主要看素质教育是否全面推行、办学条件是否得到改善、教育事业是否全面均衡发展;在学校评价方面,综合学校的课程实施、规范办学、育人情况、师资队伍、办学条件等指标进行全面评价;在教师评价方面,综合考虑师德表现、工作量、专业发展、育人效果等情况,努力形成促进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和专业发展的评价管理机制。
  高中素质教育必须和高考的招生录取制度改革同步推进,这一点是坚定不移的。全然不顾高考,把高考甩到一边去,分数考得越低越好,上名牌大学的学生越少越好,这绝对不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初衷,更不是推进素质教育的目的。在处理推进素质教育和高考的关系时,齐涛显得格外理智和冷静,他说,“要运用好高考这个‘指挥棒’,来拉动、带动高中素质教育。比方高考报名社会化问题,高考信息保密问题,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进入录取程序和作为高考录取依据,等等,都是推进高中素质教育一个很好的‘指挥棒’。”
  稳步推进高考制度改革。在2007年首次实行高考3+X+1新模式的基础上,积极推动考生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校招生录取过程。严格高考信息管理,禁止公开宣传高考成绩和进行排名奖励,2008年以来省政府对违规的3个市级、1个县级教育行政部门、10所学校作出了严肃处理。完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及综合素质评价制度。规范综合素质评价的项目和内容,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学生选课状况、公民素养及高中期间的标志性成果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为每位学生建立客观真实的综合素质评价档案。深化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实行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以学业考试取代升学考试,以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取代中考成绩录取新生,推行指标生分配到初中学校制度。目前,全省普通高中指标生分配数额均达到60%以上。改革日常学习评价制度。严格规范考试科目与次数,严禁随意组织参加各种统考、联考和竞赛、考级,推广日常考试无分数评价和等级评价,不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不按考试成绩给学生排名次,减轻分分必争带来的压力。

责任编辑:李润杰
分享:
更多

本文相关新闻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