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山东新闻

山东率先提出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并付诸实施

2012-11-12 16:05:00作者:来源:大众日报

“十二五”期间,山东省遴选了3—5所应用基础型院校、10—15所应用型和20所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进行了重点建设。目前,选出的5所重点建设高校,在全国同类院校中都是名列前茅的。

  △山东科技大学青岛校区教学主楼     
    今天,山东的高等教育,在过去的十余年间,逐步走过了“有山无峰”、“山多峰少”的局面,已形成“群峰崛起”之势。山东大学正在朝着国际一流大学的目标迈进,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相关学科已经在国内以至国际处于领先地位;在省属高校中,山东农业大学等多所高校在全国同类院校排名均位居前列。山东的高等教育已经形成“学科强、特色显”的新局面。
    超前提出内涵发展思想
  这一切,得益于山东省正确分析高等教育的形势变化,领风气之先,在全国率先提出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理念及举措,并积极付诸实施。早在2006年4月24日的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工作会议上,省教育厅厅长齐涛就敏锐地提出:高等教育工作重心由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转移。他在此次会议上全面阐述了实现这一战略转移的设想。
  山东教育的决策者们清醒地提出,“十一五”期间山东高等教育工作重心应当也必须全面实现向内涵发展的战略转移,这是基于四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在过去六七年间,山东省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实现了大规模的扩张。二是高等教育的功能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高等教育由过去的身份性教育变为学历性教育,并由学历性教育向能力性教育转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理性,越来越受到市场规律和价值规律的调节,高等教育价值的真正体现,是看到底能够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能赋予学生什么样的能力,而不是看能给予什么样的文凭。三是高等教育的市场前景与评价机制将发生重大的变化。一方面,大学适龄人口急剧下降,生源锐减;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饱和,就业市场日趋严峻,二者相加,就会直接影响到对大学评价体系的改变,同时会带来高校之间的剧烈竞争。在未来若干年后,官方评价依然重要,但社会评价所占比重会越来越大,社会评价实际上有两点:第一看你向社会提供多少适才适用的毕业生;另一个就是看你这所大学对社会的贡献率,即在技术发明上,在文化思想上能对社会提供什么样的贡献。这两方面的社会评价反过来将直接影响大学的生源状况。四是高校扩招带来的一些问题需要及时进行调整。比如,高校扩招和就业的关系,高校扩招和质量的关系。比如说专业结构还不够合理,培养模式还有待改进,教学观念、教育思想还有待于转变等等。就专业结构而言,热门专业过于密集,特色专业、应对就业市场需求的专业不够协调。
  而大学的内涵发展,就是每所大学在对自身准确定位的基础上,真正体现和实现大学的功能和大学的精神。大学要自觉承担起在科学、文化等方面引领社会的潮流,要成为精神的家园、科学的摇篮和文化的基地,要通过培养人才和科技支持服务社会。在这一前提下,大学内涵发展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一是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二是大学的经营与办学效率。三是大学定位与办学质量。四是大学的特色与学校地位。“知名大学”靠什么实现?就是靠知名的教师、知名的课程、知名的教材和知名的学生。学校只要办出特色,打造出自己的“知名品牌”,就可以成为“知名大学”。
    “名校工程”堆起座座山峰
  如何促进高校内涵发展,提高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我省提出要重点抓好七项工程:一是实施“名校工程”。重点建设若干所省属综合性教学研究服务型本科高校、若干所教学服务研究型本科院校、若干所示范性高职高专院校。二是实施“重点学科专业建设工程”。全省高校的重点学科达到100个、重点建设学科达到200个、重点扶持学科达到300个,重点建设500个品牌专业、特色专业。三是实施“高素质教师与管理人员培训工程”。认真做好“泰山学者”和省特聘教授岗位候选人的遴选聘用工作。四是实施“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工程”。五是实施“素质教育工程”。加强高校德育和校园文化工作,实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计划”、“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引导和帮助广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健康成长,全面成才。六是实施“教育质量工程”。积极推行“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类培养”,以及“厚基础、宽口径、多方向、强能力”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推进学分制改革试点。继续强化建设,完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七是实施“教育资源信息化工程”。建立我省高等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推动高等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
  “十二五”期间,山东省遴选了3—5所应用基础型院校、10—15所应用型和20所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进行了重点建设。目前,选出的5所重点建设高校,在全国同类院校中都是名列前茅的。
  中国海洋大学全力打造以优势专业为龙头的海洋学科服务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深入发展了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国家海洋药物工程技术中心以及众多部属省属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众多研究成果走在了世界领先水平。
  新农村的建设少不了先进科技的支撑。“十一五”期间,山东农业大学投入巨资用于科技创新工程,重金组建了生物学、动物医学、微生物、农业生态与环境四个重点实验室以及三农研究中心。除了学校的科研任务外,山东农业大学还积极与地方合作结合地方的特色建立农业综合开发基地。
  以文科为特长的山东师范大学注重发挥自身的传统优势,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教育学原理是学校建校初期设立的两个学科。2007年8月,中国现当代文学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实现了学校国家重点学科零的突破。
  按照教育部部署,在新一轮的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工作中目前山东省已有32所本科高校接受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取得了28个优秀、3个良好、1个合格的优异成绩,优秀率达87.5%,居全国前列。目前全省列入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计划项目的学校达到13所,列全国第二位。高等教育“有山无峰”、“山多峰少”的局面逐步改变,国家重点学科由20个增加到42个,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4个。
    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坚持走高等教育内涵发展之路,大力实施“高教强省行动计划”和“质量立校行动计划”,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显著增强。
  高等教育普及化步伐加快。目前,全省高等学校数量和在校生人数均居全国前列,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2007年的22%提高到2011年的29.8%。全省17市均设置了普通高等学校,有本科学校的市达到16个,有力推动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近5年,有4所成人高校改建为本科高校,有3所专科院校升格为本科高校,今年6月山东财经大学正式揭牌,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进一步优化。进一步完善省市共建高等教育的管理模式,明确了逐步将临沂大学等8所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管理的公办本科高校纳入省直接管理。
  以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为主线,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的改革,成效显著。学科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校主动适应“黄蓝战略”,积极增设工科类和涉海类专业,近两年新设70个本科专业,其中,56个为省内空白,14个为国家空白。启动实施“十二五”重点学科建设工程,批准359个学科为山东省“十二五”省级重点学科,其中108个学科为省级特色重点学科。深入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工程,高层次人才培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省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数量由2007年的52个增加到118个,硕士学位一级授权学科由172个增加到468个。
  服务社会能力进一步增强。“十一五”期间,全省高校以重点建设项目为主体,高层次科研立项持续攀升,共承担“973计划”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228项、省部级科研项目7865项;五年间科研经费数量大幅增加,重点建设项目吸引科研经费56.76亿元,较“十五”增长63.62%;重点建设项目共获得国家级科研奖励131项,省部级科研奖励2562项,国家发明专利3180项,总数较“十五”增长42.34%。高校与地方经济相结合的产学研项目不断增多,成果转化加快,共转化重要科研成果2501项,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全省高校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升,2011年获国家科技奖励17项,比2007年增加了10项,在2011年全省社科奖评选中,高校占获奖总数88%,其中重大成果和一等奖占95%。

责任编辑:李润杰
分享:
更多

本文相关新闻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