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山东新闻

菏泽作家石耿立获老舍散文奖 电脑首稿曾遭误删重写

2012-11-06 23:29:00作者:陈翔来源:大众网

近日,第六届“老舍文学奖”在北京揭晓,菏泽学院中文系教授石耿立的散文《谁的故乡不沉沦》,收获本届“老舍散文奖”。

石耿立

    大众网菏泽11月6日讯见习记者 陈翔)近日,第六届“老舍文学奖”在北京揭晓,菏泽学院中文系教授石耿立的散文《谁的故乡不沉沦》,收获本届“老舍散文奖”。

    早年作品因抢发遗憾失奖,6年后凭新作了憾

    《谁的故乡不沉沦》(《北京文学》2011年第6期),是作者思考故乡沉沦病灶究竟在哪里的一种无解的记录,它集情致、智识于一体,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该文章发表后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接连入选《2011中国最佳散文》和《2011中国年度散文》等中国散文界权威选本和刊物。此篇作品还被用作2012年北京市朝阳区高考模拟的阅读理解题目;2012年江苏高考一篇满分作文(“忧与爱”)也曾引用《谁的故乡不沉沦》中“推倒了成片的麦穗,推倒了精神的家园”一句,作为全篇的“文眼”。

    值得一提的是,石耿立的另一部名作《赵登禹将军的菊与刀》曾获得过第四届“老舍文学奖”(进入公示名单),但终因另外一刊物抢发作品在《北京文学》之先的缘故,本该到手的大奖被拿掉。《谁的故乡不沉沦》获得本届大奖,也算一了耿立多年心中之憾。

    据悉,“老舍文学奖”是由北京市文联和“老舍文艺基金会”联合创办,两年一届。它与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曹禺戏剧文学奖并称中国四大文学奖。本届“老舍散文奖”以“爱国、创新、包容、厚德”为主题,从2010年11月开始征稿,到2012年10月底截止投稿。

    感言:多灾多难的文字,电脑首稿误删后重写

    得知石耿立获奖后,大众网记者约访了这位菏泽本土作家。谈起这些年的文学之旅以及《谁的故乡不沉沦》的创作经过,他写下了这样一段感言文字:

    这些年我的散文一直是在青与黄两个维度穿行,所谓的青和黄,是指历史的写作和乡土的写作。由于自己偏嗜历史的阅读思考,对历史的定见常有怀疑,于是就把思索写下,总想对被遮蔽的历史进行还原,由于自己从乡村走出,父母的骨殖还在黄壤深处,就常常回望乡土。

    在几年前,我曾获得第四届的老舍散文奖,那是《赵登禹将军的菊与刀》,但因为有另一家杂志也发了,《北京文学》秉持立场不能一女二嫁,把那奖项拿掉了,我感谢《北京文学》文学坚守的标高和底线,不降志以求,不纵容作者的毛病,虽然这里面有各种原因。

    《谁的故乡不沉沦》是我思考故乡沉沦的病灶究竟在哪里的一种无解的记录,去年旧历年底,我到故乡,看到村里的青壮伴侣打工去了,一些老人在阳光下打盹,一些看家狗在乱窜,院落的院墙颓萎,但一些污染却是能感觉到的,化工的刺鼻的味道,河道里的黑水的结冰。物去人非事事非,这是我歌哭的地方,这是我怀念的地方么?

    农村的沉沦凋敝,有贫穷的原因,更有一些体制的影子在隐隐绰绰晃动,农村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神经末梢,最末端的贫穷、腐烂与沉沦,病灶的上游就是中枢,而末梢会反过来成为一种氛围一种底座一种暗物质在侵蚀中枢。

    我只有用文字记下自己的感慨,在春节的日子里。但要说这是一篇不幸和多灾多难的文字,由于我的电脑的技术,我写好了第一稿文字,由于电脑操作的失误,文字一下子丢失了,那春节就未过好,于是就重新写一遍,但感觉没第一次写的好,文思与表达有上乘表现的第一稿曾存在过,虽然只是几天时间,当时文章开头是闻一多先生的诗《故乡》:

    先生,先生,你到底要上哪里去?

    你这样的匆忙,你可有什么事?

    我要看还有没有我的故乡在……

    第二次重写时候,我把这诗省去了,但我一直惦记着这句诗歌,我是一个失去故乡的人,就像是一颗泪珠,老找不到一张沧桑的眼眶来安置。

    石耿立简介:

    石耿立,笔名耿立,男,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人。中国作协会员,菏泽学院中文系主任。曾出版散文集和散文理论专著10余部。在中国散文界权威选本和刊物上发表散文数十万字,多次在散文随笔排行榜中位居前列。曾获泰山文学奖、华人华文奖、冰心文学奖。2010年散文集《遮蔽与记忆》入围第五届鲁迅文学奖。

责任编辑:马震
分享:
更多

本文相关新闻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