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山东新闻

东营市张乐英老人37年如一日照顾瘫痪在床养子

2012-10-12 07:10:00作者: 吕增霞来源:齐鲁晚报

虽然他不是她的亲生儿子,虽然他很晚才会叫她妈妈,虽然他一直躺在床上靠她照顾,但是她说,“他叫我一声妈,就永远是我的儿子”。这位母亲就是东营市东营区牛庄镇陈庄村78岁的老人张乐英,37年她含辛茹苦地照顾抱养的残疾儿子,与儿子不离不弃。

  张爱英老人说,为了孩子她要多活几年。                   本报记者 任小杰 摄

  本报记者 吕增霞
  虽然他不是她的亲生儿子,虽然他很晚才会叫她妈妈,虽然他一直躺在床上靠她照顾,但是她说,“他叫我一声妈,就永远是我的儿子”。这位母亲就是东营市东营区牛庄镇陈庄村78岁的老人张乐英,37年她含辛茹苦地照顾抱养的残疾儿子,与儿子不离不弃。
抱养的孩子是残疾儿
  张乐英老人告诉记者,37年前,41岁的她和丈夫还没有自己的孩子,看到村里膝下无子女的夫妇相继抱养孩子之后,张乐英和丈夫动心了,他们也开始四处打听送养孩子的人家。不久,在同村村民帮助下,他们抱养了一个男孩,并为孩子取名苏建筑。可张乐英发现孩子有许多不正常的地方:手脚僵硬,不会动,啼哭声也不正常。丈夫喊来左邻右舍有经验的人帮助查看。当大家都确信孩子患有重病后,张乐英与丈夫不禁落泪。有人劝他们,“这孩子身体不行,赶快送回去吧,养了他肯定是个累赘”。
  “抱来了,就是咱的娃。咱要给他治病。”张乐英和丈夫从此踏上了漫长的十多年的为子寻医问药路。家里的积蓄花完了,就变卖家当,亲戚朋友邻居能帮的都帮,能借钱借物的也都借了。张乐英和老伴为儿子做了一辆手推车,带着儿子看遍了大大小小的医院,熬中药、喂西药,推拿按摩等治疗方法都用过了,可是儿子的病情丝毫没有好转。眼看着苏建筑长到十三岁了,张乐英渐渐认识到:儿子得的是不治之症,再怎么治疗也没有效果了。
  苏建筑长大了,手推车已经放不下了。张乐英和老伴将他放在炕头上,精心为他换洗尿布、擦洗身子、理发、喂饭……

儿子叫声妈,她高兴不已
  张乐英的娘家没有兄弟,从她二十岁起,直至她五十岁那年母亲去世,三十年里,因摔伤而瘫痪的母亲就与她一起度日。大炕上一边躺着瘫痪的母亲,一边躺着瘫痪的儿子。
  1997年,老伴走了,张乐英依旧悉心照料儿子。儿子吃饭不知道冷热,张乐英总是先尝好了再喂给他;儿子的被褥虽然旧了,但是张乐英都为他换洗得十分干净。37年来,儿子没生一次褥疮。热心的邻居们经常到张乐英家串门,为她解闷。大家都夸张乐英待儿子好,给他收拾得干净。
  张乐英每天都在跟儿子说话,她觉得,只要听得多了,他肯定会懂。渐渐地,当她告诉儿子一些话时,儿子能够“哦啊”表达了;邻居来了,他口中也能喊出类似“奶奶、姐姐、哥哥”的声音,这让张乐英高兴不已。“我永远忘不了他十几岁的时候能叫我一声妈妈,我当时高兴得哭了,我儿子不傻,不傻,我永远不能丢了他。”

自己的病顾不上治疗
  已经78岁的张乐英脸上总是挂着笑容,这位母亲为了照顾好儿子,有病的她总是不关心自己,不愿住院,怕儿子得不到悉心照料。七十多岁时张乐英患上了白内障、高血压等病。双目快要失明了,外甥女将张乐英送到了医院。从住院检查到手术再到出院共用了十四天时间,仅仅治疗好一只眼睛的张乐英就再也不治疗下去了。她说:“一只眼睛看东西就足够了。我得回家,儿子在家我不放心。”
  别了十四天,张乐英发现儿子变得面黄肌瘦,令人心疼。帮助张乐英照顾苏建筑的外甥女说,这些天,苏建筑不吃不喝,每天总是嗷嗷叫,看上去像是担心母亲不在了。张乐英抚摸着儿子的脸,老泪纵横:“这说明俺儿子不傻,儿子有思想活动……”从此,张乐英再也不忍离开儿子。
  张乐英是村里的低保户。去年,她与儿子的低保金、儿子的残疾人补助、她的新农保金、老年人补助金等共计近6000元。这些钱是张乐英与儿子的救命钱,每当说到这些,张乐英总是感慨地说:“俺和儿子赶上了好社会。”

责任编辑:王晓亮
分享:
更多

本文相关新闻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