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改居”让城乡一体化,肥城农民争上楼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旧村拆迁、农民上楼一度成为网络热词,农民为什么要上楼,上楼之后收入如何保障,成为网友们关注的问题。在部分地区对农民上楼出现争议的同时,泰安肥城的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却得到了农民的积极参与,9月17至18日,大众网记者先后对肥城前兴隆村等6个不同类型的行政村进行调查采访,试图探寻当地在新农村建设中取得的先进经验。
在肥城前兴隆村,69岁的村民王克祥在园林基地给村集体打工。
在巧山村社区居委会,村民可以到村里的文化大院,免费上网、娱乐看电影。
编者按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旧村拆迁、农民上楼一度成为网络热词,农民为什么要上楼,上楼之后收入如何保障,成为网友们关注的问题。在部分地区对农民上楼出现争议的同时,泰安肥城的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却得到了农民的积极参与,9月17至18日,大众网记者先后对肥城前兴隆村等6个不同类型的行政村进行调查采访,试图探寻当地在新农村建设中取得的先进经验。
大众网泰安9月19日讯(记者 王磊)“规划因村而异,服务设施齐全,让有条件的农民安心上楼。”面对一些地方在“村改居”过程中引发的争议,泰安肥城近年来却在农民的支持下,建成86个新型农村社区,安置居民7.5万户,到“十二五”末,近60%的农户将住进新房,探索出了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肥城经验:精心打造规划建设好、产业发展好、管理服务好、生态环境好、民生福祉好的“五好社区”。
打造15分钟农村社区服务圈,农民变身“新市民”
“小区无缝隙监控,幼儿园封闭式管理,村里老年人免费健身室……城里有的,我们村基本都建齐了。”18日上午,在泰安肥城市(县)王瓜店镇蒋庄村,村支书尹燕伟指着村里新建的一栋栋多层楼房,向记者介绍旧村拆迁搬进新社区后,村里出现的新变化。
尹燕伟说,现在村民看病实现了小病不出村,而且在村卫生所检查、拿药,村里补贴一半的费用。另外,在蒋庄村社区的东头,三栋崭新的小学校舍即将竣工,村里人都戏称,自己不仅住进了高档社区,而且是“学区房”,就连蒋庄村新建的文化广场也比市里的小区宽敞气派。村民们晚上在广场上唱歌跳舞,让许多来这里散步的矿务局职工都羡慕不已。
同样,在临近的南仪仙村,2009年村里搬进新楼的村民胡春丽高兴地告诉记者,2005年,村里开始旧村改造,她家幸运地在第三批争取到了搬迁名额,住上楼房后,家里通上了“双气”,再也不用烧火做饭了,而且冬天取暖费村里补贴1/3,比以前买煤生炉子还便宜。
“办事有场,管事有人,理事有法。”肥城市委书记单传海表示,在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中,肥城市把607个行政村规划为137个社区,为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社区延伸,坚持住宅、公建、物业同步建设,推进文体教育、医疗卫生、便民利民、社会平安、社会保障五项公共服务同步配套。目前,肥城市已建成标准化卫生室369处、农家书屋485家、各级各类学校162处、幼儿园114处。“社区服务设施齐全,让农民感觉跟住在城里一样”,无论是县委书记,还是村支书,早已在他们心中达成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