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山东新闻
本站搜索:

小镇如何变身“中国黄瓜之乡”

2012-07-21 07:43:00     作者: 张海峰    来源: 大众日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中国驰名商标 秸秆生物反应堆 小拱棚 变身 中国黄瓜之乡 曲堤 冬暖式大棚 农民 种植模式 专业批发市场
[提要] ◆阅读提示:济阳县的一个小镇,却拥有全国最大的黄瓜专业批发市场,创出首个黄瓜“中国驰名商标”,种黄瓜的农民开上了小轿车。专注于优势主导产业,让农民持久受益,“中国黄瓜之乡”曲堤的发展,对各地农业结构调整有借鉴意义 

□刘海滨张海峰报道曲堤镇一处现代化黄瓜育苗基地。

  ◆阅读提示:济阳县的一个小镇,却拥有全国最大的黄瓜专业批发市场,创出首个黄瓜“中国驰名商标”,种黄瓜的农民开上了小轿车。专注于优势主导产业,让农民持久受益,“中国黄瓜之乡”曲堤的发展,对各地农业结构调整有借鉴意义

  □ 本报通讯员 王 臻 刘海滨

  本 报 记 者 张海峰  

  小镇一天卖出200万斤黄瓜

  7月11日上午,尽管是黄瓜收购的淡季,济阳县曲堤镇黄瓜批发市场里仍是热闹非凡,十多家黄瓜经纪人正在翘首以待,一旦一辆装满黄瓜的三轮车开进来,便纷纷上前看瓜出价。

  一位来自北京的经纪人告诉记者,他在当地收黄瓜已经十五年了,是最早的一批经销商。结算处十来台电脑噼里啪啦忙活着,一上午的成交量达到二十多万斤,窗口结算的菜农直接从卡上转账。

  曲堤镇位于济阳县东北部,距县城17公里,距省城济南47公里。春秋战国时期便已有市镇,金代因漯水(黄河下游一支流)绕镇而过,挡水之堤弯曲而名之“曲堤”。曲堤镇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加之便利的引黄灌溉条件,适于农作物生长。

  市场旁边的黄瓜产业博览馆详细记述了当地黄瓜种植的发展历程。早在唐朝年间,当地就有了种植黄瓜的传统。但过去一直是露天种植、自发种植,不成规模也形不成品牌。

  1993年,姜集村等几个村开始发展大棚黄瓜,当年建起黄瓜大棚500个。1995年以后,曲堤镇在姜集村、草寺村等村庄开始了规模化种植,种植黄瓜大棚1600个,黄瓜年产量达到了3000余万斤。1996年,曲堤镇建成了黄瓜专业批发市场。2001年曲堤周边三乡镇合并后,该镇制定大量激励政策,黄瓜种植再次迅猛增加。经历了“露天种植”—“小拱棚种植”—“冬暖式大棚嫁接”种植模式,目前曲堤镇黄瓜大棚达到2.2万个,生产基地面积超过4.3万亩,形成了“全国最大的优质越冬黄瓜种植基地”,被誉为“中国黄瓜之乡”,“曲堤”牌黄瓜成为首个黄瓜“中国驰名商标”,列入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并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 曲堤镇副镇长、黄瓜批发市场经理王兴泉指着市场告诉记者,最开始市场就是搭了几个凉棚。近年来,镇里投入3000多万元进行提升改造,建成了蔬菜交易区、储藏转运区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示范培训中心、电子结算中心等。目前,市场黄瓜日上市量最高达200万斤,蔬菜年交易量达到10亿斤,成交额约16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黄瓜专业批发市场。

  年轻人回乡种大棚

  “别看我们村不大,才98户,但有100多个大棚,一天能产两万斤黄瓜。光黄瓜这一项,村年收入就超过700万,人均近2万。”曲堤镇姚王村村支部书记王兴波告诉记者。

  18年前,王兴波和另外9户村民每人投资4000多元建设了10个冬暖式大棚。这在当时可是个新鲜物,不少村民认为这是拿钱打水漂。当年,他们不仅全都收回了成本,而且每户还挣了5000多元,这是种玉米、小麦收成的好几倍。随后,其他村民跟着建大棚。如今的姚王村,已经拥有100多个蔬菜大棚,平均一个大棚收入不下5万元。

  去年以来,随着“曲堤”牌黄瓜先后获得多项国字号荣誉,批发市场上黄瓜批发价最高达到每斤6元,3元以上的价格持续了4个月,“这么好的价格,一个60米长的棚少说也得挣7万元。”

  同样的情况出现在董家村。在董家村内主干道路西,一溜10个大棚,这批大棚都是2006年前后建造。记者赶到时,几个种大棚的农民正在聊天,分别是33岁的的董作清,34岁的董其民和董法道,由于黄瓜已经到了换茬的时间,大棚里黄瓜已不多,话题不是种植情况,而是小轿车。董法道去年刚买了一辆价值10万元的小轿车,董作清、董其民今年也想买。董作清告诉记者,这几年黄瓜行情不错,今年一米大棚能收入1万多元,一个大棚总收入15万元,去掉成本4万元左右,净收入10万元以上。

  在很多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多数是中老年人,年轻人多数在外打工。之前,董作清等三人均在外打工多年,干过建筑工、泥瓦匠和印刷工等。黄瓜大棚如此高的收益,吸引他们回家种地。董法道去年获得了镇上黄瓜种植能手称号,获奖一辆三轮车。他告诉记者,种黄瓜是个技术活,一年要靠在棚里10个月以上,一般来讲五六十岁的人很难做到,加上近年来种黄瓜的收益比一般的打工要好得多,所以镇上年轻人种大棚的也越来越多。

  农业结构调整,有所为有所不为

  由基层政府和干部推动的农业结构调整,一直是农村经济工作的重点。然而一些地方也出现“一阵风”、“一刀切”等短视和武断的行为,不仅农民未受益,反而引发了矛盾。

  王兴泉告诉记者,20年来,镇上着力做了这么几件事:一是做强市场,做出品牌。黄瓜是大路菜,各地都在种。把经销商的成本降到最低,也就把利润让渡给了农民,比如,镇上向经销商提供免费库房、快捷的结算服务等,在别处两天完成的事情,在这里一天就能完成,经销商来的多了,互相竞价,农民的利润也有了保证。

  同时,给农民提供资金、科技、质量安全等方面的服务。对有意愿但却缺少资金的群众,镇上协调镇域农业银行、信用社,统一办理贷款,除了完善基础设施,建棚每米补贴15元。镇政府对大棚建材及化肥、农药等农资集中管理,统一供应,违禁物品一律不准进入。镇上为市场配置了先进的检测设备,抽检率不少于10%,严禁不合格产品流出曲堤。常年聘请省市技术员,手把手地传授技术,定期聘请专家免费为菜农讲授种植管理等技术。引进省农业院以及天津黄瓜研究所在此设立种苗厂,保证黄瓜种苗、种植技术领先,特别是成功推广了二茬黄瓜栽培技术,黄瓜生产空当期从5个月降为1个月,群众实现了“四季发财”。引进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菜农减少化肥使用量70%,农药使用量降低85%,产量增加20%以上。

  结构调整往往需要调地,现在土地产出效益提高,农民财产意识增强,土地调整比从前难。对此,镇政府鼓励不包办,把自主权交给村民。

  董家村党支部书记董孟茂指着村东的一片地告诉记者,村里计划在这里建高标准棚,去年底已有8个人找到他希望包地,但他不着急,等到有更多人来报名时再拿到村里议。 日前,省委政策研究室有关人士在曲堤镇调研后认为,该镇20年来以黄瓜为主,专注于优势主导产业的培育开发,有所为有所不为,真正让农民持久受益,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一定的经验。

隋乔

editor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fo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