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19 06:40:00 我要评论
乔显佳 马绍栋 来源: 齐鲁晚报
▲微山湖湿地荷塘魅影。韩汝爱摄
◥鸟儿在捕鱼。韩汝爱摄
本报记者 乔显佳 马绍栋
“江南太远,我们去微山湖吧。”对于坐拥我国北方最大淡水湖泊——南四湖的微山县来说,广告牌上极富意蕴的宣传口号,正日益变为深入人心的现实。这不仅仅因为“微山湖”三个字,其背后是一幅包含了12.7万公顷控水面积、203种鸟类、78种鱼类、74种水生经济植物的壮美湿地图景,堪称我省最原生态、最具典型性的湿地样本。
游湿地,野鸭当“向导”
尽管已经被国家林业局批复为国家试点湿地公园,但除了一条可供游人进出参观的水泥通道和几处人工观鸟台,微山县境内的微山湖湿地核心区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原汁原味的湿地风貌,极少见到人工行为对其刻意改造。
“快看,前面有一只野鸭。”循着同行的微山县林业局工作人员的喊声,记者看到一只灰褐色的野鸭正从芦苇丛中跃出,在游览车前一边“疾奔”,一边挥舞着翅膀作待飞状。持续了近1分钟,这位“向导”才挥动双翼重新进入路边的芦苇荡,结束“引路之旅”。
“这在湿地里是常有的现象,时间长了,它们并不怕人。”微山县林业局高级工程师、湿地办公室主任刘书荣说,微山湖境内的湿地经过退田还湿、退池还湖、清理网箱等措施,使1.2万公顷湖泊湿地恢复了原生态,经过最新的调查统计,鸟类已达203种、鱼类78种、水生经济植物74种。
湿地引来拍鸟发烧友
“现在拍鸟都上瘾了,一有空就想扛起相机往湿地里跑。”说这番话的是微山县林业局局长韩汝爱,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微山县摄影协会常务副主席。
在韩汝爱提供的拍鸟生涯中最为得意的作品中,记者看到,一幅幅鲜活生动的照片上,长有各种颜色羽毛的湿地鸟类或群起疾飞,或静立水中,或“拖家带口”,或争抢鱼虾,湿地的大美本色让人赏心悦目。
“最初拍鸟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想法,就觉得湿地在家门口,那么广阔的芦苇荡,那么多漂亮的鸟,自己应该记录一下。”谈及拍鸟的经历,韩汝爱感触颇深,前些年由于围湖造田、工业污染以及大面积网箱养殖,许多湿地特有的水鸟逐渐消失,“今年拍到了,明年就没了。”而从2005年开始,随着微山湖湿地保护工作的提速,湿地的环境又逐渐好转起来,许多绝迹的鸟又重新现身,一些之前没见过的外地候鸟也飞来此地过冬。
“光有热情不行,还得掌握鸟类的生活习性,找好最佳的拍摄时间,还要很好地利用背景以展现微山湖湿地最好的生态。”韩汝爱表示,为了拍好鸟的一个姿态,他需要和影友一起划着船,带上长焦镜头和足够的伪装慢慢接近鸟群,“为了不惊吓它们,划船时不能使用船桨,只能用手掌划。”
“湿地迷”渐成气候
随着微山湖湿地的名片越擦越亮,周边地区出现了大批“湿地迷”。据韩汝爱介绍,每天一大早就能看到上百人出现在湖边湿地一带,有的骑着自行车沿湖锻炼,有的在湖边的森林中漫步,呼吸着早上最原生态的空气;有的带着摄影器材奔赴湿地,抢拍湿地的第一缕阳光。
据济宁南四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管理科科长侯瑞环介绍,“十一五”至今,微山已先后争取多个国家及省级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总投资1.5亿元,完成退耕还湿工程3000公顷,滨湖堤岸植被恢复1200公顷,鸟类栖息地恢复4500公顷,人工种植水生植物4000公顷,大大改善了微山湖湿地生态环境。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