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学山在接受造血干细胞采集。(记者郭学军摄)
省红十字会领导给解学山颁发荣誉证书。(记者郭学军摄)
人物名片
姓名:解学山
身份:来自胶南农村,是全国首例残疾人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本报记者 郭学军
□实 习 生 梁栋方
7月16日上午,在省千佛山医院血液科病房,来自青岛胶南市宝山镇尚庄村的村民解学山,无私地为一名苏州的白血病患者捐出了自己的造血干细胞。他,因此成为全国第2901例、我省第215例非血缘关系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同时,他也是全国首例残疾人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他曾献过1600毫升的血,这次捐献造血干细胞不偶然
16日上午,省红十字会和青岛市红十字会的领导来到省千佛山医院血液科病房,看望慰问正接受造血干细胞采集的解学山,并给他颁发了捐献证书。“我身体没问题,感觉很好!”解学山表情轻松地说。
“解学山是一位残疾人,听力二级残疾,是小时候发烧打针造成的。现在要靠近他的耳朵说话,他才能听见。”守候在病床前的胶南市红十字会综合科科长王怀霞介绍说,由于身体有残疾,为自食其力,解学山从小就跟父亲学习修理自行车。现在又学会了摩托车、电动车的修理技术,平时除了种地,他就靠干维修挣钱养家,日子过得还算不错。
“为了这次捐献,解学山费了不少时间,耽误了不少活。”王怀霞说,在高分辨配型和体检期间,只要有需要,解学山就立即放下手中的活来配合红十字会的工作,耽误了麦收和农活。他这次是7月10日来济南的,这几天每天都到医院打“动员剂”,为的是使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被大量动员到外周血中。
“捐献造血干细胞是献爱心,我必须来。但答应人家要修好的车,我也要按时修好,来这几天不能耽误人家骑车。”解学山小声地对记者说,他来济南前两个晚上加班干完了手头接的修理活。
“我弟弟身体很健康,别看他比较瘦,平时干农活却很利索,也没有抽烟喝酒的习惯。”陪护在病床前的解学山的哥哥说,弟弟曾献过4次血,共1600毫升,这次捐献造血干细胞不是偶然。
得知自己和患者的配型相符,他很痛快地答应了
“他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缘由要从我儿子出生说起。”问起解学山捐献义举的缘由,解学山的妻子赵纪花说,2006年,她在胶南医院住院,他们的儿子出生,丈夫很高兴,就跑去献血做个纪念。就在第一次献血时,解学山听说捐献造血干细胞可以挽救白血病患者的生命,就当即报名捐献了血样。
“今年4月下旬,我们接到青岛市红十字会的通知,说一位白血病患者与解学山的配型相符。我们马上打通了解学山报名登记的电话。”胶南市红十字会综合科科长王怀霞说,令她没想到的是,接电话的赵纪花当即回答:“没问题,同意捐献”,答应得很是干脆痛快。
“解学山听说自己的造血干细胞配型和患者匹配上了,理解患者的期盼,也很痛快地答应了捐献。”王怀霞说,第二天,解学山从村里骑摩托车走了60里路,又去胶南抽取了血样做高分辨检测。6月11日,经过当地医院体检,解学山通过了高分辨配型和体检。
“爸爸是干好事,我支持爸爸。”解学山6岁多的儿子守在爸爸病床边,问起他爸爸正在做的事,他很懂事地说。
“我丈夫没出过远门,这次是他第一次来济南。”赵纪花告诉记者,她很理解和支持丈夫的义举,因为这是救人的大事,耽误不得。但来济南的事没有告诉公公婆婆。“不瞒你们说,两位老人不大同意,只能瞒着他们来这里。老人其实道理都懂,就是心疼孩子才不愿儿子来。”赵纪花说,他们打算献完了再回家劝老人,因为救人要紧。
他成为全国第一例 残疾人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解学山是全国第2901例、我省第215例非血缘关系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同时,也是全国第一例残疾人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到医院看望解学山的省红十字会秘书长玄兴华说,解学山要救助的是一名来自江苏苏州的14岁男孩。
“解学山的义举为我省残疾人赢得了荣誉,体现了我省残疾人的优秀素质。”省残联宣文部副部长张学坤说。
“由于以前还没有出现过残疾人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先例,为此,我们还专门请示了中国红十字会,征得了对方的认可。”胶南市红十字会综合科科长王怀霞说,这主要由于解学山是后天造成的听力残疾,其他身体指标和正常人并没有区别,符合捐献条件。
据了解,目前,我国等待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有400多万,白血病患者每年新增4万以上,因白血病死亡的人数3万以上。其主要发病年龄在35岁以下,儿童占50%以上。
“随着我国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在有亲缘关系的兄弟姐妹中寻找造血干细胞提供者越来越难,更多的情况是要从非亲缘关系的人群中寻找,这就需要有更多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省红十字会秘书长玄兴华说,他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行列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