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05 07:14:00 我要评论
李桃德周燕苏仰坡 来源: 大众日报□ 李桃德 周燕 苏仰坡
兖矿集团东华地矿公司物探研究所是一支以“80后”为主力的创业团队,3名博士生、7名硕士生和10多名本科专业技术人才组成了这支30人的专业技术团队。他们终日工作在井下、深山、荒漠里,时刻面临高温、高寒、高海拔的极端环境挑战,无数次的采集、试验和数据分析,成就了他们在全国煤田地球物理勘探行业的地位。
“特区式政策”
支持物探队伍
“如果只是考虑待遇,我们可能会有更好的选择,但是我们更渴望有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一个干事创业,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物探研究所所长张鑫谈到当初的选择时说。他家境优越,中国矿大研究生还没毕业就被保送波兰留学读博。
东华地矿公司为了解决发展高新产业最迫切的专业人才难题,班子成员五“顾”中国矿业大学,求贤若渴的真诚感动了中国矿大物探专业的导师和研究生。
当时,东华地矿公司在依靠传统地质勘探项目勉强生存的困境下,确立了“勘探主业由钻探扩展物探、着力做精做专”的科学发展思路,专门制定下发相关文件,对物探研究所实行特殊的人、财、物和管理政策,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先后斥资2500万元购进先进的物探仪器,购买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瞬变电磁仪和坑道透视仪、两台地震处理解释工作站,全力支持和鼓励创业发展。物探研究所被干部职工称作兖矿的“深圳特区”。
“那是在兴隆庄矿,探测巷道前方采空区的情况,我们5个人身背矿大导师免费提供的仪器,也身负领导和导师的重托,深入几百米井下进行勘探。”物探研究所党支部书记陈优阔至今对研究所成立之后干的第一个工程记忆犹新。他们当初,为了打开市场,物探研究所全部5名成员,主动走进矿区上门“推销”。
“没有想到,这个不大的工程一炮打响”,这让本部不少矿井见证了他们的实力,都为这几个博士生、硕士生扎实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科研态度所感动。来自淄博矿业集团、临沂矿业集团等煤炭企业的物探工程订单纷至沓来。
荒漠里的“和尚”兵
物探工作靠的是坚实的双腿,每一个数据都是技术人员在工作区里一个测点一个测点“走”来的,走不到,数据就得不到。
2009年10月底,物探研究所承担在新疆准东煤田奇台县黄草湖勘探区二维地震勘探工程开工。当时,那里的气温已经是零下40多度,这个年轻的团队在所长张鑫的带领下来到了荒漠,吃住都在帐篷里,不光是严寒,连水源也很缺乏,洗脸、洗头、洗澡都成了大问题,张鑫干脆带头剃了个光头省水省力。就这样,他们在远离家乡和亲人的荒漠,连续作战3个月,一直到春节临近,圆满完成任务之后才踏上回家的路。
梦想在这里成真
物探研究所自成立以来,便根据市场行情,找到了“以电法勘探为主,地震勘探为辅”的正确发展方向。目前,在全国煤矿自建的物探队伍当中,这个年轻团队是唯一可以独立完成三维地震勘探、处理、解释工作的专业队伍。
博士生张辉曾参与过国家“973计划”的实施,是这个团队创新的技术骨干之一,专注于三维地震解释及井间地震研究。他开发的“大定源顺便电磁三维可视化”软件正在申请软件专利,并已经有单位购买;地面“大定源瞬变电磁技术”在全国排名处于前列,并在全国首次把三维可视化技术用于地面瞬变电磁勘探。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