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6-08 07:19:00 我要评论
王红军 来源: 大众日报李保良在《辛弃疾》中扮演“辛公”
◆ 在排练新编历史剧《辛弃疾》时,国家一级演员、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保良做了点“私活”。他一边创作排演新戏,一边研究《稼轩长短句》,选取其中耳熟能详的代表词章,创作了“辛词吟唱十二首”,以传统京韵演绎辛弃疾诗词。
5月31日,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他为大学生献上了一台“辛弃疾宋词吟唱专场音乐会”,京戏进校园,又把“私活”变成了公演。
□ 本报记者 王红军
实习生 张冠超
谈创作——
吟唱“辛词”灵感源于“辛戏”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唱起辛公名篇《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词以寄》,李保良嗓音低沉,表情凝重。
“从2000年济南市京剧院决定打造新编历史剧《辛弃疾》开始,我就开始研读《稼轩长短句》。”这成为了李保良的必修课,“《辛弃疾》经过八年的反复打磨,终于在2008年搬上舞台,并拿到了第五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一等奖。”
“《稼轩长短句》有600多篇,为了打磨剧目我反复诵读,对辛弃疾的感情也越来越深。”被辛弃疾词作中的爱国情怀深深折服的李保良,为此查阅了大量的宋史资料和有关辛弃疾的书籍,并跟随辛公的脚步从济南历城四风闸到江西上饶乃至辛公墓上祭拜。
手捧书卷边走边读,李保良有时候不觉把自己当成了辛公,“创作《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时我就入戏了,正好听到学生们诵读‘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后来几经修改,学童诵读声变成了‘吟唱’开头的衬词。”
谈传承——
戏曲进校园还存在困难
“你们能听懂吗?”在吟唱专场音乐会上,李保良一边在舞台上演唱,一边与台下的大学生们进行着交流。当他听到学生“能”的回答时,他马上轻松了。
随着国家对非遗项目保护的重视,“非遗”类戏曲也在近几年频频走进校园,如省戏曲研究所的山东梆子进校园,阳信县的“西河大鼓”、“毛竹板”进校园等。对此,李保良表示:“目前,戏曲进校园都是选择传统剧目,让孩子去欣赏或者去学唱,确实存在着困难。”
戏曲与年轻人的距离,看似近切却又遥远。据了解,传唱广泛的流行歌曲《说唱脸谱》、《北京一夜》,以及周杰伦在《霍元甲》中的花旦唱腔、王力宏《在梅边》中的京戏锣鼓点等,都曾将戏曲元素植入歌曲中,但对于京剧的传承效果并不明显。
“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年轻人能够喜欢京剧,起码能够接受京剧。”李保良表示,为了适应青年人的审美习惯,他在创作“辛词十二首”时进行了创新,融入了交响乐和流行音乐元素,“京剧节奏通常是一板三眼或一板一眼,这次我借鉴圆舞曲改成了四三拍,还融入了山东地方戏的音乐元素,来渲染辛弃疾家乡的地域色彩,但最终还是以京昆旋律为基础。”
谈爱好——
爱京剧也爱书画和吉他
大高个、白西装、梳背头,走下舞台,生活中的李保良依旧气场十足。九岁就投身京剧事业的他,主演过《四郎探母》、《汉宫惊魂》、《空城计》、《群英会》、《借东风》、《华容道》、《智取威虎山》以及新编历史剧《辛弃疾》等剧目。与此同时,李保良在书画、流行音乐方面也颇有造诣。自2006年起,他就拜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为师研习书法,举办过个人书画展。另外,擅长民谣吉他的李保良还曾一度成为山东电视台当家歌手,目前济南市各种大型广场活动还可以见到他一展歌喉的身影。
“我的唱腔,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书法的节奏章法和国画的写意性。”李保良认为艺术工作者会逐渐涉猎各种艺术形式,每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对京剧艺术都有非常大的推动作用。“《辛弃疾》被称为诗画京剧,在剧目的创作过程中,此前掌握的书法绘画、民谣吉他知识对我的帮助非常大。”
“我不是研究诗词的专家,也不是作曲家,我只是一个京剧演员。”对于自己今后的打算,李保良称将跟随欧阳中石先生潜心学习奚派唱腔,也要继续推动京剧进校园活动,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传统京剧艺术的魅力。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