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30 07:02:00 我要评论
来源:齐鲁晚报 大众日报记者 李海燕
这是一位记者的答记者问:
“你写新闻有什么诀窍吗?”“用脚底板写新闻。”
“你最初的新闻理想是什么?实现了没有?”“一开始想当大记者、名记者,没想到跑了11年社区,成了百姓口中的‘胡同记者’,这不但是新闻理想的实现,更是新闻理想的超越。”
“如果有年轻人想要做记者,你会对他说什么?”“如果吃不了苦受不了累,不适合当记者;如果想发财致富,请不要当记者;如果对苦难冷漠,就不配当记者。”
这位答记者问的记者,就是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济南市人大代表、齐鲁晚报社区记者张刚。
眼前的张刚,板寸头,国字脸,肤色黝黑,操一口带着西北腔的普通话,有着善良的笑容和淳朴的眼神儿。虽然自2006年起,他已习惯了被各级、各类媒体的记者拉着“刨根问底”,可采访中,他说得最多的还是那句话:“真的没什么。”神情就像他家乡甘肃定西高原的黄土一样,坚忍、厚重、诚朴。
也许诚如张刚所说,他的记者生涯真的没什么,他没见证过重大历史事件,没揭过什么惊天黑幕,全国有几十万记者,为什么要写张刚?也许,我们要从张刚的身上,为三个问题寻找答案:
做什么样的记者——
在这个全媒体、自媒体的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记者?
“干这点活儿,累不着”
张刚性格沉稳,你很少听见他高声说话。可泥人也有个土性子,2000年7月从兰州大学新闻系毕业考进齐鲁晚报,报社没按惯例给他“分口”,却让他去跑社区,张刚就没掩饰住心里的失落:心目中的记者,应该是全国各地跑,见大世面,报道大事件。跑社区整天和大爷大妈打交道,既没面子,恐怕也难有什么大出息。
尽管并不十分情愿,性情坚忍的张刚还是决定试一试,先跑起来再说。
第一次到青年公园街道槐荫广场社区建立联系点,居委会主任何希梅用疑惑的眼光看着他说:“哎哟!多少年了,我们这里从没来过记者,省报记者能到最基层的社区来?不会是走形式吧?”人家的怀疑反倒激起了张刚的犟劲儿:“这社区我还跑定了。”
一辆自行车、一张地图、一瓶矿泉水,是张刚跑社区的基本装备,很快,最初联系的槐荫区12个街道办事处、120多个居委会都留下了张刚的足迹。
在妻子牛晓玲眼中,张刚是个“错时症”患者:“人家都是8小时工作制,他呢,正好颠倒了,早晨7点出门,晚上十点十一点回来,我和孩子,有时一天和他不照面儿。”
为了配合张刚的“错时症”,刚结婚的那几年,牛晓玲双休日的节目就是和张刚一起去采访。牛晓玲印象最深的一次是2003年夏末,张刚骑自行车带着怀孕4个月的她预备去医院做例行检查,突然大雨如注,地势低洼的济南北部有几个地方被水淹了。雨势稍减,张刚带着牛晓玲直奔地势最低洼的被水淹的白鹤庄一带。医院没去成,现场新闻发回了报社。
在同事眼中,张刚也非“正常人”。“如果说晚报记者个个都是工作‘超人’,超时的‘超’,张刚就是工作‘狂人’。最多时一天写十几篇稿,一个月发上百篇稿。别忘了,张刚不是热线记者,不能靠在办公室听电话找线索。他的每篇稿子都是到社区一个字一个字用脚跑回来的。不是‘狂人’,根本挺不下来。”张刚的同事董从哲,形容起张刚写稿子来绘声绘色。
如果你说张刚敬业,他的回答让你一愣:“干这点活,累不着。在我老家的一些地方,想喝口水都得挑着担子上坡下岭走几里路。咱从小干过农活、粮管所扛过200斤粮袋的人,写个稿能累着?”
“帮这几个钱,穷不了”
一个勤字让张刚敲开了社区新闻的门,“有事找张刚”成了不少社区居民的口头禅。
时间长了,本来是到社区找“稿”的张刚,却有了意外的收获——认亲。
“老牛去年‘七一’走了。”说这话时张刚眼圈一红。多年前,在槐荫区振兴街采访时,居委会主任韩秀芝把张刚领进了牛汉武的家。老牛因车祸成了植物人,妻子赵俊英辞去厂长的职务,一边侍候丈夫,一边靠卖包子维持生计。在赵俊英的悉心照料下,老牛奇迹般苏醒了。长篇通讯《真爱唤醒植物人丈夫》见报了,读者们给老牛家捐了钱、送来了轮椅。
工作结束了,可张刚和老牛家的缘分没有断。到社区采访,张刚总要到老牛家看看,有空就推着老牛出来走走,用过的旧报纸,也定期给老牛送去,让他剪报纸做康复训练。妻子牛晓玲也经常跟着张刚一起去看老牛,就像走亲戚。过节时单位发了点鱼、发了捆葱,他自己不吃,拿到老牛家去了。
自己家里并不富裕,张刚却习惯了随时伸手扶别人一把。去天桥区一所小学采访被民警解救的孩子小燕子,帮她垫上生活费;去市立一院采访受伤的民工,给人家垫上药费。要知道,那时的他上大学时欠下的4000元债务尚未还清,老家的弟弟妹妹上学需要学费,妻子牛晓玲刚到济南一时还未找到合适的工作。
居委会的何姨、陈大姐,剪纸的栾大娘、做马扎的陈大哥,还有摆小摊的、开出租的,有残疾人,有特困户……十一年社区跑下来,西北人张刚在济南的“亲戚”多得数不清。
张刚也说不清,为什么那么多人信任他。也许这个西北穷孩子身上的泥土气,让他融入社区百姓时,就像尘归于土一样自然而然、浑然一体。当然,也有人说他傻:“张刚,有人当记者收红包、拿车马费,你可倒好,啥都自费,还倒贴,图什么?”张刚说:“拿那几个钱富不了,别说别人,连自己都看不起自己;帮这几个钱也穷不了,图个心安。”
做什么样的新闻——
有什么样的记者,就有什么样的新闻。一如人品支撑作品,作风决定文风。
白描式新闻、体验式新闻:
人在现场,心在现场
2000年张刚开始跑社区的时候,社区还是个新概念,什么是社区新闻,社区新闻怎么写?没人能告诉张刚。
张刚一头扎进社区,从好人好事写起。可是几篇倒金字塔结构,“五个W”俱全的稿子写出来,却遭到了批评:同事说僵硬,根本不爱看。张刚有点晕,但张刚的执著帮助了他,有事没事都泡在社区,细心观察,耐心体会。几篇白描式的现场新闻一见报,同行称赞,老百姓爱看,张刚一下子找到了社区新闻的感觉:社区满眼是新闻,但不能用套话、官话写,写法不换、角度不换,老百姓没法看。换了,不但能发,还能上头条、评好稿。找到窍门的张刚一跃成为当时的发稿冠军。
在晚报发出第一篇重头稿的前前后后,张刚至今历历在目。离春节还有几天了,张刚从部门主任手里接过200元钱,也接过了一个新任务:当一星期水果贩,写篇体验新闻。
贩水果,得有辆三轮车。好容易才找到租三轮的地方,交上押金推出来,才想起自己还不会骑。找了个空场,练了大半天,总算能骑着三轮走了。第二天凌晨4点就起床,到5点,张刚满头大汗来到位于八里桥的水果批发市场,本以为起得很早,却发现已经来晚了,好几种水果已经批发完了。第二天他起得更早。
终于能出摊了,没想到又遇上了难题:偏僻的位置没买主,稍好的位置都让先到的小贩占了,想搭边儿立刻就被人撵走了。
白天出摊卖水果,晚上除了记笔记,就是躺在出租屋的小床上,一边听着收音机里《常回家看看》的歌声,一边流眼泪,除夕的鞭炮声,就像炸响在张刚的心上。
一周后,一篇6000多字的体验新闻见报了。很长一段时间,张刚做体验式新闻上了瘾:搬家工、送水工、环卫工、动物饲养员……张刚和底层百姓的距离,报纸和底层百姓的距离,就在这一篇篇报道中越来越近。
介入式新闻、调查式新闻:
入得现场,出得现场
对社区的人越来越熟,对社区的事了解越来越深,但一度张刚也很困惑,如何从大爷大妈、路灯井盖的琐事中跳出来?张刚在寻找突破自我的出路。
百转千回,张刚还是在基层百姓那里找到了答案。
张刚喝过不少酒,最难忘的一杯,是身患癌症的读者于老先生在临终之前,嘱托他楼下的邻居请张刚喝的。
此前,因为园林部门在英雄山广场安了个篮球架,恰好在于老楼下紧挨着他的窗户,日夜不停的打球声吵得身体不好的于老无法休息,无奈之下他给张刚写了封信,让张刚帮着协调一下,将篮球架向外移十来米。
张刚写了报道,跑了若干趟主管部门,事情解决了,于老打电话给张刚,现在要到青岛看病,等回来一定请他喝酒。过了几个月,张刚突然接到于老邻居谢先生的电话,说于老在病榻上嘱托他,有瓶茅台酒珍藏了十多年舍不得喝,让谢先生一定替他请请小张。
喝完这杯发黄的茅台酒,张刚想了很多,这么一点小事,却能让一位癌症患者在临终之际对一个记者念念不忘。读者的这份感情,这份信任,让张刚明白,记者最大的力量来自手中的笔,来自他身后的媒体。他要用这力量,服务民生、服务社会。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