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 刚
上周消息面上,有两则新闻颇吸引眼球:一是温家宝总理在江苏调研经济运行时提出,金融机构要更好服务于实体经济,银行利润要建立在企业发展的基础上,不能把企业当成唐僧肉;一是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在某经济论坛上表示,当前经济环境下,若严格执法,90%的民营小微企业不偷税漏税肯定会倒闭。当下的背景是,实体经济处于非常时期,许多企业日子难过的感觉,甚至超过2008年。刚结束不久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因此传达出强有力信号: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必须切实发展。
温总理的比喻是有所指的,因为今年银行业的利润好的不得了。甚至有银行行长说,多到“不好意思说”。银行也是企业,赚钱天经地义,但比比实体经济“比刀片还薄”的利润,银行把钱赚到这个份上,便颇有为富不仁的意味;这些年国家财税增速快得惊人,这种高速增长与中小企业困境也形成鲜明对照。一个国家的财税政策,应保证国家利益和企业利益双赢以及整个经济的活跃。企业偷漏税,自是为法不容,可90%的企业若不偷漏税可能就要垮掉,也很难说就没有被逼无奈之嫌。
这里透露出,虚拟经济有脱离实体经济过度扩张的迹象和实体经济发展环境不如人意之处。深层次的担心在于,中国制造有被金融泡沫挤垮的风险。有句老话:别看今天闹得欢,就怕将来拉清单。
过去几年间,赚快钱之风日盛,炒房、炒矿、炒钱(放贷),结果资产越炒越高,风险越积越多。有企业家动摇,有企业家转行,也有企业家“跑路”,国民受此影响,也不愿意通过个人工作努力来创造财富。可“实”之不存,“虚”将焉附。今年温州民间信贷市场危机,鄂尔多斯“鬼城”楼市崩盘,已是例证。不独中国,这次美欧出现的金融危机,说到底,也是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脱节造成的,迟迟走不出危机,同样与实体经济缺乏新的增长点有关。而美国重新举起美国制造的大旗,靠制造业构筑的产业竞争力,德国在欧债危机中挺立,也无一不是在证明,必须把经济增长建立在发展实体经济这块基石上。
如何切实发展实体经济呢?12月18日至19日,温家宝总理在江苏省调研时指出,银行要以更具体举措支持实体经济,要切实解决不合理收费和附加贷款条件等问题;既要为企业克服困难主动服务,也要为控制资产泡沫、防范风险而加强管理。此前,李克强副总理在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也表示,支持民间投资进入铁路、市政、能源、社会事业等领域。
从中央高层的表态中可以看出,引导资金“回归”实业,要在多个层面进行突围。发展实体经济,需要给政策,更需要制度创新,要让金融回归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本位,更要打开实体经济盈利空间,让实业能够致富。
在现有的金融体制下,实体经济在宏观政策的松紧中饱尝了夹缝中生存的感觉。政策宽松时,实体经济因不如虚拟经济诱人而受到资产泡沫的挤压;政策收紧时,又最先被戴上紧箍儿,其中以中小企业为甚。因此,要彻底解决实体经济的困境,让金融回归本位,根本路径是开放金融。既鼓励成立面向中小企业的中小银行,也要推进民间地下金融阳光化,将其纳入主流的金融体系。同时要着力营造民企与国企间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环境,不仅使民间投资能够走进新开放领域,更要创造能使之生存并发展壮大起来的制度,真正通过破除垄断来鼓励和保护实体产业的积极性。而从财税体制上看,既然公认中小企业税负过重,就应该毫不犹豫地减税、减费、减负,对中小企业少取多予。一个与时俱进的税收政策杠杆,很可能对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壮大,能起到四两拨千斤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