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山东新闻

两地书·亲子家书 混圈子的潜规则

2011-11-11 07:54:00    作者:傅楚楚 郭爱凤   来源:大众日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导演 娄烨 苏东坡 圆明园 花
[提要] 上次跟你说的巴黎华人混圈子等机会的事儿,的确是国人的一个通病,不能说洋人就不兴这个,法国18世纪的学院派系之争,19世纪盛行的沙龙文化那也是混圈子,但是其程度真的比不上中国几千年文化浸淫出来的深入骨髓。最近娄烨导演的新片《花》在巴黎首映,朋友告诉我影片的主演和编剧要去影院参加首映礼,约我同去。

  上次跟你说的巴黎华人混圈子等机会的事儿,的确是国人的一个通病,不能说洋人就不兴这个,法国18世纪的学院派系之争,19世纪盛行的沙龙文化那也是混圈子,但是其程度真的比不上中国几千年文化浸淫出来的深入骨髓。

  最近娄烨导演的新片《花》在巴黎首映,朋友告诉我影片的主演和编剧要去影院参加首映礼,约我同去。之前我看过娄烨的《圆明园》,水准颇高,后来的一些作品却看不下去了,怎么说呢,大概是过于强调个人风格,损害了电影语言的表现力和厚度。

  这个首映式,其实就是制作团队和观众的一个见面会,娄烨本人并没有到,生活在法国的编剧和主演都亮了相,大家客套寒暄了几句,观影开始。片子讲一个留法的中国女孩和各种男人的混乱关系,整个放映过程中不断出现嘘声和笑场。在场的中国观众和法国观众比例差不多,这其实是两国观众一个共同的反应。总的来说,这是部失败的片子,个人风格严重妨碍了电影的张力,虚张声势更是令人莫名其妙,主演的表现太业余,又给影片打了折扣。尤其令人介意的是那留法女生缺少说服力的放荡不羁。影片结束后,几个中国女生在议论:“从来没见过身边有这种女生,国内的观众会怎么看我们?”“他们会不会认为留法女生都是这样的潘金莲?”不约而同,大家目光瞥向了一脸春风得意满场忙于交际的编剧和女主角。

  观影后,我上微博看了一下,大家对此片的评价大都是负面的,只有一人大加赞赏,这是某部独立电影的小导演,拍了部同样风格的片子,在国外拿了奖,如今也生活在巴黎。反正他和娄烨是一个派系的,还揶揄我们观众,说我们观影带着民族情绪有色眼镜,如果换成一个中国男生乱搞洋妞是不是大家更能接受,说某些观众是“道德帝”,欣赏角度有问题,云云。于是同一个派系的当然大力支持他和娄烨,还捎带着讽刺观众。有观众就继续批判《花》的失败之处,埋汰这个导演,一来一往地争执起来了。

  若放在国内,这时候观众说什么也没用,导演嘛,都是居高临下最懂艺术的,大可对这些评论置之不理。可这是在法国,大家的地位似乎骤然平等了,就算你是一个国际巨星,来巴黎照样要逛卢浮宫,没人给你铺红地毯给你让道找你签名,大家都是游客都是外乡人。所以此导演嚣张不起来,又指着在国外拿奖,所以不敢怠慢,每条评论必复,客客气气。指不定哪个人就是巴黎华人圈的腕儿呢,或者是腕儿的亲信呢,都得罪不起,在谁的地盘看谁的脸色,这是混圈的人都得懂的道理。

  楚儿

  楚儿:

  “艺术圈”的事儿,我还真一点不懂。但电影总还是应该能看得懂的。可惜,娄烨的《圆明园》在国内看不到。而他的《花》,又是一朵烂花,不看也罢。

  记得读过一篇小文,说一个艺术批评家对着一幅画向一干参观者大加赞美说,这件作品“蕴含了宇宙的一切,充满想象力的无与伦比的着色”,等等。听者无不莫名其妙,因为这幅惊世之作,只是一张白纸的角上,画了一个黑点而已。

  这是个故事,是在讽刺某些艺术创作者的故弄玄虚。但又绝对是现实的描绘。

  看过某画家的一幅画作,各种色块线条纠缠成一团。说是抽象派。我估计作画那会儿画家自己的心理状态乱得就像一团麻。作品总是反映了创作者的心态的,这个应该没错。这样的作品,看着心乱。我猜三岁孩童如果不高兴了,拿彩笔在本子上乱涂一气,也会产生这样一幅抽象画。

  前阵子国内媒体曝出新闻,徐悲鸿画作《人体蒋碧薇女士》拍出7280万元,却原来是上世纪80年代某艺术院校学生的习作,这样的画作有五六幅呢。看了新闻,特别有一种过愚人节的感觉。按理说,拍卖行再没谱也总得有几个懂点艺术的吧,总不会见了徐悲鸿仨字,马上就被迷了眼,宁可跟着起哄才显得自己是内行?有时不懂装懂,有时懂又装不懂。难道搞怪也是艺术圈的拿手好戏?

  苏东坡有个好朋友叫佛印,是个高僧,两人常在一起清风参禅,月下斗诗。有一回,苏东坡觉得自己的聪明才智往外冒泡儿,就问佛印,“在你眼里我像什么啊?”佛印说,“像尊佛”。苏东坡很满意,又问,“知道你在我眼里像什么吗?”佛印说,“不知”。苏东坡说,“像一堆牛屎。”佛印微笑无语。苏东坡高兴坏了,屁颠颠地回去告诉了苏小妹。小妹听后对哥哥说,“你输啦!你心中有什么,便会看到什么。佛印心中有佛,便看你是佛……”

  记得好多年前,张艺谋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把几百年前中国大宅子里三妻四妾的无聊争斗演绎得那叫一个有滋有味儿,似乎在国外也大热了一阵子。不少自认为先锋新锐、标榜个性自由的艺术创作者,都爱到国外去挣“眼球儿”,好像外国人认可的东西,就艺术了,就时尚了,就不同凡响了。为此不惜对自己的同胞挖丑揭丑。比如留法的中国女孩儿里,也许会有个别“花”那样的不自爱者,但导演编剧,却只对这些个别人感兴趣。果然便是,心里有什么,便看到什么。

  好在现在人人可以微博,你们很该在微博上发言,以正视听。

  妈妈

王云峰

editor

更多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fo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