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山东新闻

密植玉米遭遇机收难题 追求密度难以增产

2011-10-17 09:04:00    作者:孙成民   来源:农村大众  我要评论

关键词: 玉米播种 联合收获机 玉米秸秆 密植 行距 增产 夏玉米 桑落墅镇 农民 地块
[提要] (记者孙成民 通讯员赵秀峰 马先军)10月11日上午,惠民县桑落墅镇辛西联村的石洪泰开着自家的玉米联合收获机,在帮辛东联村的村民收获玉米。王新东说,更为重要的是,小麦、玉米种得过密的问题,在整个鲁北以及菏泽、聊城等地,都普遍存在。

    本报惠民讯 (记者孙成民 通讯员赵秀峰 马先军)10月11日上午,惠民县桑落墅镇辛西联村的石洪泰开着自家的玉米联合收获机,在帮辛东联村的村民收获玉米。他开得很小心,尽量少挤倒、压倒些玉米秸秆。“本来一趟应收三行玉米,因为种得太密了,却要收四行,收获过程中挤倒、压倒些玉米秸秆就不可避免。”石洪泰说。
  “种得太密的地块,不仅收起来慢,而且有些玉米棒子长得小,机收时容易漏掉或被挤碎。漏掉或被挤碎的玉米棒子,就和秸秆一起被粉碎,‘还’到了地里。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多可惜。”石洪泰说。玉米开始收获后,这十多天来,石洪泰一直开着联合收获机,在附近村机收玉米,因玉米种得过密带来的这些问题,让他耿耿于怀。
  当地很多地块玉米种得过密带来的问题,让桑落墅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农业机械管理站站长王新东也很苦恼:“我们通过多种途径说明了种得太密的坏处,可相当一部分农民就是不听,他们相信的是密了才能增产,其实太密了不但不增产,还会减产。”
  王新东说,提到玉米种得过密的问题,还得从小麦播种说起。当地机播小麦,一次播三行(即三行一耧),要求小行15-18厘米宽,大行30-35厘米宽。这样会在两个小行距后,出现一个大行距,三个行距加起来,是60-71厘米。“这正是我们要求的玉米种植行距,也是联合收获机收玉米要求的合理行距,可相当一部分农民,在种小麦时就出了问题。”
  据王新东介绍,当地使用的小麦播种机,被农民调小了行距。“我们要求小麦精播,一亩地用15斤种子,可相当一部分地块一亩地播下了35-40斤,并且不留大行,行距不到10厘米,最密的甚至到了五六厘米。”密度这么大,小麦植株争肥、争水、争光,并且容易增加无效分蘖,导致小麦产量降低和品质下降。“以今年为例,合乎精播要求的,小麦亩产在1000-1100斤;播得过密的,亩产也就800-900斤。多浪费了种子不说,根本没达到增产的目的。”
  现在夏玉米实行的是直播,小麦种得过密,直接影响了玉米播种的行距。除了农民追求密度高能增产的原因外,按60-71厘米的行距播种玉米,往往有些行正好播在小麦茬上,播种机拉不动,只好按小麦的行距,调小玉米播种的行距了。“我们要求耐密的品种每亩播种3.5-4斤,约4000-4500株;可不少农民一亩地播到六七斤,并且很少间苗,一亩地达到6500-7000株,行距只有四五十厘米。”王新东说,玉米种得这么密,不仅增加了种地成本,也达不到增产的目的。今年正常密度的玉米,亩产在1300斤左右,而过密的也就1000来斤。“更重要的是,玉米种得太密,给机收带来了大麻烦。”王新东说。
  玉米如因密植无法机收改用人工,仍旧是个损失。“联合收获机收一亩玉米是80元钱,改用人工,一亩地两个人要忙一整天。而外出打工,一个人一天平均收入在100元以上。”桑落墅镇辛店办事处主任程玉国说。
  “目前,桑落墅镇有70%的小麦、玉米播种面积存在播种密度过高的问题”。王新东说,更为重要的是,小麦、玉米种得过密的问题,在整个鲁北以及菏泽、聊城等地,都普遍存在。

隋乔

editor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fo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