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村并点进展超预期 兖州市新农村建设探访三
2011-05-27 07:28:00 作者:吕光社 来源:大众日报
关键词:
新型农村 社区建设 生态家居 2009年 村民
[提要]
范良元原是房院村村民,2009年镇里启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计划将房院村、前白、邓村等14个村庄迁入镇驻地。兖州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指挥部郭莹介绍:“去年我们计划全市建设新型农村社区3000户,但实际上建设楼房8027户,远远超过了预期,这一点充分说明新型农村社区受到了群众的欢迎。
□本报记者 吕光社
本报通讯员 张宗磊
4月13日,走进兖州市大安镇中心社区,崭新的楼房,整洁的庭院,宽敞的广场,让社区居民兴奋不已。
农民范良元的新家在二楼,三室两厅的住房装修得美观大方。范良元告诉记者:“做饭有天然气,水是自来水,还有太阳能、有线电视、宽带;镇中心小学、卫生院离这儿也不远,到兖州城里有3条公交线路,现在生活条件可以说接近了城市水平。”
范良元原是房院村村民,2009年镇里启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计划将房院村、前白、邓村等14个村庄迁入镇驻地。房院村率先实施,2009年4月在镇驻地新盖6幢楼房、180户,范良元成为首批入住者。目前,房院村参加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第一批180户已经入住,第二批190户、第三批40户将于今年10月全部入住,60户老年公寓也将投入使用。
房院村党支部书记张继森介绍:“我们原来计划3至5年搬迁完成,但村民积极性很高。刚启动时,我们搞民意调查,90%的村民同意搞楼房建设,4天多的时间就有170多户报名,我们启动了第一批,紧接着又启动了第二批、第三批。目前前白、邓村、前谷、两分店等村也已启动社区建设,向中心社区搬迁。”
由于农村原来没有规划,农民收入参差不齐,农民盖的房屋是千差万别,路也是七拐八弯,高低不平,下雨天排不出水,要想改变农村脏乱差面貌确实很难。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农民的生活环境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确确实实欢迎住楼房。新兖镇泗庄社区党支部书记张庆风在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中有着同样的感受,他说:“建社区时,我们没有上门做一户群众的思想工作,但村民主动拆旧建新的却越来越多,我们村已建成9幢,在建38幢,进展很快。附近的13个村也已启动,3年的时间泗庄社区将变成设施完善、生态家居的现代化居住区。”
环境可以改变人。农民搬进泗庄社区后,文明程度有了质的变化,维护环境卫生成为自觉行动,乱扔垃圾、吵架骂街等现象基本没有了。原来村民因为房子的高低、排水问题等经常吵架,造成邻里不和,现在房子一样大小,群众没有意见,相处就和睦多了。
金村社区居民张俊莲搬进社区已有两年多了,她深有感触:“原来村里脏兮兮的,穿件新衣服都得留点神,甚至不舍得穿,怕弄脏了。现在社区卫生有人专门打扫,干净得很,妇女、小孩天天都打扮得跟城市人似的。”
“房院村迁村入镇进度超过了预期,折射着村民改善居住条件的迫切愿望。”大安镇社区办主任刘斌介绍,“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民盼望着改善生活居住条件,原来脏乱差的村庄状况很难满足农民的生活需求。”另外由于政府控制耕地面积不能减少,许多农村已有六七年没有新批宅基地,农民住房需求一直也被抑制着,盖楼房一定程度上释放了农民的潜在需求,促进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兖州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指挥部郭莹介绍:“去年我们计划全市建设新型农村社区3000户,但实际上建设楼房8027户,远远超过了预期,这一点充分说明新型农村社区受到了群众的欢迎。”
王云峰![editor](http://www.dzwww.com/images/xilan03_22.gif)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