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5-23 07:55:00
来源:山东商报刻意低调
如何避免暗箱操作?当地不愿多谈
记者连续几天在宁津调查发现,其“双薪双管”机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少人士对此表示异议。
去年从山东某高校毕业的小胡(化名)对记者说:“我听说招人后,来到企业进行面试,通过之后就留下开始工作,试用期3个月后企业跟我们签订了聘用合同。在这之后,企业报上材料县里人事部门审核后,人事部门再跟我们签订协议,意味着进入了事业编制。”
很快,小胡除了企业每个月1200多元的工资外,还享有事业单位1000多元基本工资。并且,公司还解决吃饭、住宿,这对于参加工作还没有一年的小胡来说,他自觉“比较满意”。
宁津瑞丰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今年首次向县里提出引进大学毕业生的计划,有关人士说:“当时我们报了3个人名额,人事部门后来都批了。我们可以自己招人,试用后觉得可以就向人事部门报批,毕业生可享有双薪双管政策。”
记者采访发现,为了保障重点企业能找到急需的人才,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享有毕业生去留的话语权。有人士说:“目前,事业单位一般来说都实行的是公开招聘,笔试、面试等各环节缺一不可。但宁津的双薪双管机制,却让事业单位进人绕开了公开招考环节,也没有最后公示环节。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自行招人的重点企业,经营者有没有为子女或他人谋取事业编的可能性?有没有政府领导通过这种方式,为他人谋取事业编制的空间?”
在宁津采访调查过程中,记者曾多次试图就此采访当地组织人事部门,但对方均表示不愿多谈。5月20日,在洽谈会的间隙,记者就如何保障“双薪双管”机制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公开、公正和透明,询问宁津县人事局局长张世清,但对方一再表示:“我没有时间。”
有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实际上该政策在德州市领导层中也存在争议,因此宁津县本地“想低调些”。记者在某企业采访时,被明确告知没有“上面部门”安排,不会介绍有关情况。
政策争议
宁津做法是否违规
省人保厅称难表态
有专家告诉记者,目前根据国家和山东省规定,事业单位新进人员,除国家政策性安置、按干部人事管理权限由上级任命及涉密岗位等,都要实行公开招聘。
宁津的“双薪双管”人才机制有无违规?宁津县人事局局长张世清曾简短地对记者说,“在此方面中央有政策”,并让记者自行查阅相关文件。
当地有政府人士解释说,“双薪双管机制的对象,是为重点企业引进的特需专业本科以上毕业生。”而根据《山东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实施办法》中规定,“对急需引进的高层次、短缺专业人才……经招聘主管机关同意,可采取直接考核的方式招聘。”
但也有人指出,通过2011年的宁津的引进指导计划,里面所要引进的人员学历绝大多数要求为本科,从所要求的专业学科看,国际贸易、机械制造、企业管理等都具有普遍性。“从这个角度考虑,能否将此类人员定性为特需专业人才?需要有关部门进一步说明。”
记者采访时,当地不少居民认为,“双薪双管”机制引进高素质人才,对于促进企业发展有积极作用。但在没有到岗情况下,就领取财政部门所发的事业单位人员工资不太妥当。一位居民说:“基层财政非常有限,没有在事业单位干工作,却享受工资等待遇,我个人有意见。”
省人保厅有关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对于宁津推行的双薪双管机制,他们没有进行过调研,难以表态。而在调查中,记者发现,除宁津之外,德州市临邑县也在酝酿推出“双薪双管”人才机制。
调节人才流动
不能仅靠市场
山东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王忠武告诉本报记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像大学生等个人的就业是为了追求利益的最优化。调节市场内人才的流动有市场和政府调节“两只手”,目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均衡,单纯依靠市场调节有着其缺陷性,此时也需要政府出台政策,进行人才资源的流动配置。(本版文/图 记者 孙珂 朱学勇)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