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和四川携手共同构筑巴蜀城市群。上个月底,重庆市社科院和四川省社科院联合向国家发改委申报了一个关于巴蜀区域经济的课题。昨日,重庆市社科院副院长廖元和向记者透露,这将是继长三角、珠三角、渤海湾地区之后的“中国第四城市群”,15年后,巴蜀构筑的经济区将足以和现在的“长三角”、“珠三角”媲美。
初步设想
据廖元和透露,重庆和四川构筑的经济圈面积到底有多大,到底如何称呼,重庆和四川有分歧。
据廖元和介绍,四川社科院的称呼是“成渝经济区”。记者昨日联系到四川省社科院的研究员林凌,林凌称,“成渝”是历史形成的称呼。
而廖元和的观点是应该称为“长江上游核心经济区”,或者“巴蜀经济核心区”。廖对此解释,按照初步设想,巴蜀构筑的经济圈不止重庆主城和成都两个城市,还包括四川的德阳、绵阳、广元、宜宾、乐山、泸州、南充、自贡、达州以及重庆的万州、涪陵在内的城市群,因此成渝经济区的叫法,可能“打击”这些城市的积极性,巴蜀经济核心区则避免了这种片面性,另外,“成渝”之称是以前四川体制下的称呼;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看,都是流域经济的提法,因此,“长江上游经济核心区”提法更科学。
因此,在报给国家发改委的课题上,自然也就有了重庆和四川两个不同的版本。
合作优势
虽然重庆和四川两地对称呼各执一词,但对两地构筑经济圈合作带来的优势,两地却基本一致。
廖元和称,巴蜀两地构筑的经济圈有不少优势。巴蜀经济圈面积不到20万平方公里,但人口却占了西部的1/3以上,GDP占了西部的1/3以上,大城市集中,经济发达;三峡工程水运发达,交通集中;水资源以及电力、天然气等能源丰富,农产品品种多,质量好;1981年对外开始开放,近代工业发展比西北早半个世纪;是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建设地区。
两地在资源优势、产业上可以互补。廖元和称,缺乏合作,最终导致的是资源的浪费。廖举例说,三峡工程建成后,重庆目前长江的年运输能力提高了5倍,肯定有富裕,然而四川在重庆水运有剩的情况下,却在泸州扩建集装箱码头。
“只要重庆和四川两地加强合作,充分利用资源,巴蜀经济圈15年后完全可以和长三角、珠三角媲美。”
重庆和四川两地发展区域经济,如何才能实现合作发展?廖元和称,一要靠市场规则调节;二是两地政府相互沟通,而跨区域的经济圈的整个发展、规划,还需要中央统一规划,给予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