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6月,周学健通过公开招聘,成为原市东供电所的一名农电工,在14 年的工作中,他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锐意进取的精神奋战在农村电力建设工程一线上,用自己的青春和奉献续写着美丽的人生。先后多次获得公司“先进个人”、“先进标兵”、”“和青岛供电公司援川救灾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初识周学健,首先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憨厚朴实、体格健壮,因此,大家都称呼他“大健”,因常年奔波在野外现场工作,满脸黝黑,青春的手掌上已满是厚厚的老茧,显得与实际年令有点不太相符。
刚参加工作时,他什么也不懂,为了尽快掌握技术,正值农村电网建设改造高峰期,他就每天起早贪黑跟着师傅在村里干,一有空闲时间,他就主动靠在师傅面前问。干活时,不怕脏和累,抢上前去,让师傅在一边,自己亲自动手干,不断从实践中汲取知识,再弄不懂的问题晚上就回家“啃书本”。慢慢地成了同事眼中“技术通”,配电故障维修、线路施工样样精通。许多别人解决不了的疑难故障,只要他在场,都会迎刃而解。时间长了,周围村庄的村民都知道有一个热心服务,技术过硬的“巧电工”周学健。
2012年2月,周学健调到城区配电工程队担任工作负责人。线路施工属于危险性大、劳动强度高的一线岗位,队员大部分时间在野外作业,风餐露宿,十分辛苦。有时因线路停电,队员需要早晨6点多开始施工,而他就需要5点多钟起床,从20多里外的效区赶到队里。有时,为了不耽误第二天的工程任务,头天晚上直接不回家住在队里。时间久了,妻子总有点唠叨:“看看你,整天起早探黑,家里的事一点指不上你,我看你快把工程队当成自己的家了。”
2013年8月,因受强对流高温天气的影响,即墨电网受到一次史无前例的“烤验”,导致用电负荷不断攀升,城区多处变压器超用电负荷运行,地下电缆也不同程度的烧坏。下午5点30分,接到抢修任务后。周学健带领7名队员,赶到工地、开挖,找到事故点后,他主动钻进狭小的电缆沟内压接电缆头,至故障处理完毕已经是晚上11点多钟。整个人像是从水里捞出来一样,衣服都能拧出水。围观的小区居民感动的从家里送出水来喝,而他又继续匆匆忙忙赶到了下一处抢修点,至高温天气过后,连续三天三夜连轴转,周学健同志瘦了六斤多。有人问他累不累,他说:“累,但每当看到重新亮起来的万家灯火,内心油然有一种自豪的感觉,俺也不觉得累了。”
今年3月份,年迈的父亲患重病入院。此时,正值国道青威路修路10kV线路迁移工程攻坚阶段,因工程紧,任务特殊。周学健没有告诉任何人,偷偷的让在工厂上班的妻子请了假,领父亲在中医院办理了住院手续,自己却继续在奋战施工工地上。只利用中午回队休息的时间,顾不上自己吃饭,急匆匆的再跑去给父亲送饭,下午接着赶到工地,晚上就去为父亲陪床。连续几天,队长梁广斌看出了门道,知道了事情的真相,马上安排他休班,而他仅仅在父亲做手术那天休了一天假。母亲有点不解,生气的说:“你怎么能忙成这样,难道干活比你自己的爹有病还重要吗?”
一年365个日出,周学健有200多天都在工地上施工作业,他舍小家、顾大家,不知疲倦的连续奋战在建设工地上,家里的一切全部交给了爱人照料。无论是酷暑严寒,还是节假日休息,只要是有建设工程,就会看到周学健忙碌的身影。那里的活不好干,那里有困难,那里就有周学健。
线路收线、紧线是一种技术活,也是一种累活,每次分工他都会留给自己。队员刘亭亭说:“周学健干活不计较脏活、累活,不计较多干、少干,而且活快、工艺好,别人一个小时干完,他只需四十分钟差不多就结束了。如果谁没干完,他会主动拿着铁鞋就上了杆,同事们都原意和他搭档。”“工程施工需要的是一种团队协调精神,我想让你多干,你想让我多干,最后不但活干不完、干不好,并且同志们心里互相抵触,干点活心情也不愉快”。“相反,大家相处好了,都喜欢在一起干活,就不觉得累了。”这是周学健常和同事们闲聊时说得一句话。
因长期劳累,超负荷的工作,周学健患上了严重的“腰椎”病。一到阴雨、潮湿天气就疼痛难忍,他坚持“小病不离一线”,继续忘我的奔赴在建设工地上,用自己的真情付出换来万家灯火的光明。
周学健说:“经常在野外施工,早已习惯了这种工作,每当看到别人在杆上不停的忙活,如果自己今天没有亲自在杆上工作,心里总会感到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
周学健,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的践行着一个普通电力建设工作者的忠诚责任。14年来,周学健从一开始的“小健”,真正成长为“大健”,算下来参加过工程项目也得有上百次,爬过的线杆数不胜数,没有出现一次安全责任事故。
周学健说:“我从小就喜欢“电”这份工作,既然我选择了他,我就要在这条路上尽我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
没有豪言壮语,没有名与利的羁绊,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勤于学习、勇于拼搏、甘于奉献的一线作业工人,只要有理想、有追求,同样能够以“善小”之举创造出“效大”的无穷力量,在平凡的岗位上演绎着美丽人生。(鲁浩夏)
信息来源:国网山东即墨市供电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