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8-31 08:14:00 我要评论
马辉李蕊 来源: 齐鲁晚报
①绿皮车缓缓驶出站台,身后是出站的乘客。本报记者张晓科摄
②在绿皮车内,电风扇是夏季乘客的主要降温工具。 本报记者 李蕊 摄
③乘务员用燃煤炉为乘客烧开水。
本报记者 李蕊 摄
8月31日,途经济宁火车站的5019/5020次、5027/5028次列车,运送完最后一批乘客之后,将退出历史舞台,由“中国红”的空调列车取而代之。至此,济宁火车站将正式告别绿皮车时代,那些服役多年、曾挤满乘客的绿皮车,将驶向它们历史的终点。
数十年的辉煌,一朝淡去
30日下午16点51分,从烟台发来的5019次列车缓缓驶入济宁火车站,停留4分钟后,就将开往下一站。随着稀疏的人流,从临沂坐着这趟车来济宁的乘客陈先生下了车,他并没有立刻走向出站口,而是回首凝视着这趟他不知坐了多少次的绿皮车,这一次凝视,或许将是永别……
趁着列车停站的4分钟,记者登上了该趟列车的一节硬座车厢。虽然正值暑运,但车厢里的乘客并不算多。走进绿色的车厢,虽然当日济宁最高气温只有32℃,但是车厢内却异常闷热。车厢顶部摇头晃脑的七八个风扇卖力地转动着,但面对闷热的车厢,无异于杯水车薪。不少乘客汗流浃背,不再顾及个人形象,脱掉上衣及鞋子,尽可能让自己凉快些。
济宁火车站1958年开始营运,那抹熟悉的浓绿,已在济宁火车站往来了数十年。在上世纪90年代是绿皮车最鼎盛的时候,济宁火车站运营的列车基本都是绿皮车,在那个年代,发挥着重要的交通运送作用。
2007年,济宁火车站开通了首趟进京的红皮列车。随后的几年里,10趟正常开行的绿皮列车逐一升级,绿皮车开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8月31日,这两列绿皮车驶出站台后,济宁站将正式告别绿皮车时代。
升级后,票价将上涨四成
济宁火车站一位负责客运的王主任告诉记者,绿皮车与红皮车相比,内部设施也有着很大的不同,卫生间、洗刷间及车厢内的舒适度及便捷度,都相差甚远。
“尤其是到了夏天的运送高峰期,这种差别尤其明显。”王主任说,红皮车上使用的是空调,温度十分舒适。而绿皮车只有风扇来降温,闷热的空气加上乘客身上散发出来的汗味,是很多市民对绿皮车最深刻的回忆。
“高铁、飞机、高速客运,现在交通出行的方式越来越多了,随着市民生活质量的提升,绿皮车显然不能满足乘客的出行需求了,那种又闷又热的车厢,也到了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济宁火车站值班站长刘江说。
而在那个特殊的历史阶段,绿皮车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由于票价便宜,很多农民工和学生都是绿皮车的主力军,尤其是到了暑假和寒假,发往东北及胶东方向的绿皮车总是超员,即便是站票,往往也是一票难求。
“从济宁到烟台,绿皮车的坐票票价是45元,而改为红皮车后的票价则为81元。”济宁火车站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票价总体涨幅约为四成,“这就像是出租车从面包车改成小轿车,运营成本的增加,票价也必须在合理的区间内进行调整,让乘客的旅程越来越舒适,这是一种必然趋势。”
破旧的车厢,承载着回忆
“当年我去烟台上大学,这绿皮车一坐就是4年,学生票22.5元,便宜得很,虽然车上挤点,但是那拥挤中透着回家的兴奋,至今难以忘记。”济宁市民王先生,动情地对记者说。
王先生回忆,当时他现在的爱人还在临沂上大学,平时两个人相见,也是坐绿皮车往返。虽然车上的设施陈旧、还总是弥漫着一股臭味,但当时的恶感早已淡忘,只剩下登车前的喜形于色和站台上的依依不舍,深埋在回忆之中。
市民马先生年轻时曾在青岛上学,途经济宁的绿皮车,也铭刻在了他学生时代的记忆之中。虽然已经很久没有坐过绿皮车了,但他曾用相机记录下了那段旅程。“这是一段青春的回忆,以后就只能指着照片告诉孩子,这是老爸曾经坐过的绿皮车了。”
“绿皮车承载了几代人的回忆,现在终于要退出历史了。”济宁火车站的一位老职工感叹地说,1992年前后,一节绿皮车厢最多能挤进去近400人,虽然旅途谈不上舒适,但却满足了很多人回家的愿望。“尤其是过年之前,看着那些从绿皮车上走下、满脸疲惫却十分兴奋的乘客,我心里就感到很温暖。”
烧煤的茶水炉,成为历史
刘树齐是5019次列车的车长,1984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都在和绿皮车打交道。马上要换车了,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既期待又难舍。“我们很多老员工,都打算换车前和这个打了近三十年交道的‘老朋友’合张影。”
“列车升级,我们最期待的就是夏天可以用上空调,冬天也不用烧锅炉了。”列车员郭强告诉记者,由于绿皮车上没有空调,车厢里非常闷热,有时甚至可以达到50℃。“坐在这样闷热的车厢里,指望风扇和窗外吹进来的风,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还有一天,这趟车的环境就好了,至少不用大热的天烧锅炉了。”乘务员郭强一边擦拭着两鬓流下的汗水,一边笑着说。与空调车相比,作为一名绿皮车上的乘务员,他们日常的工作更加辛苦。绿皮车每两三节车厢之间就设有一个小锅炉,列车运行过程中,值乘人员每隔一段时间就要用大铲子往炉子里填煤块,保证乘客有热水喝和冬天车厢里的取暖。“按照规定,炉火一年四季不能灭,夏天顶着高温烧锅炉,实在是太难熬了。”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趟绿皮车一共有10节硬座车厢、4节硬卧车厢、1节软卧车厢和1节餐车。更换红皮车后也会这样进行编组,但排序则会对调。
■相关链接■
绿皮车的记忆
绿皮车算得上是中国旅客列车中最具代表性的形象,底色通常为绿色,配有黄色色带的涂装,所以常被称为绿皮车。
绿皮车多是20世纪90年代之前建造的,曾是中国铁路客车的标准涂装。之后,铁路部门不断加大绿皮车的淘汰和改造力度,每次中国铁路大提速,都会淘汰一批绿皮车,由速度更快、设施更先进的空调列车取而代之。随着武广高铁、京沪高铁等的开通,“子弹头”式的高速动车,也为大众出行提供了更加舒适、快捷的选择,绿皮车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