帷幔后的六朝古松,干枯的枝干上面缠绕着后来种植的藤萝植物。 (张海峰 报道)
□ 本报记者 张海峰
6月15日,山东博物馆新馆内,高3米、宽2米的巨幅山水画《六朝古松》,偃盖婆娑,观之忘俗,让不少游客驻足。这幅画是山东画院名誉院长刘宝纯等4位著名画家专为山东博物馆新馆落成共同创作的。
然而谈及这幅作品,年届八旬的刘宝纯唏嘘不已:2010年4月为创作《六朝古松》一画,前去写生时发现古松濒临死亡,曾当场提出过养护建议,不知是否采纳。
六朝古松如今是死是活?记者为此专程赶往泰安普照寺进行了探访。
黑幔遮蔽仅剩干枯枝干
六朝古松位于泰山普照寺后院摩松楼前,乾隆年间所辑《岱览》中说:寺中古松童童,称“六朝古松”,传为六朝时所植,距今有一千五六百年。泰山成为首例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时,六朝古松是23株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清单的古树之一。
普照寺位于泰山南麓,靠近环山路,依山而建,涧溪前绕。沿青石路穿过一片树林和一座石桥,峰峦环抱、松柏掩映中的千年古刹便现于眼前,楼台错落,古香古色。从碑碣介绍看,普照寺后来数次毁于兵乱,多次重修。而古松一直幸存。普照寺“六朝古刹”之名,多半来自寺内这株六朝古松。
或许因为并非节假日,游客不多,寺内颇为静谧。购票入寺时,一名景区售票人员对记者说,现在入寺游览只能到大雄宝殿为止,后院正在修葺不能进入。
穿过前院,记者来到大雄宝殿前,殿前两株银杏,一对油松,看记载油松为明永乐年间高僧所植。树上面均挂有铁牌,写着“泰山古树名木××号”,铁牌已经锈蚀。大殿两侧通往后院的小门紧闭,而从上方望去,可见部分摩松楼顶,但中间全部用黑色帷幔遮蔽。
一名四十岁左右在此修行的居士说,后院已经关了至少一两年了,游客在此全被挡住,只有管理人员能进入,原因不清楚,可能与六朝古松有关。他告诉记者,自己年轻时常来玩,那时候这株古松郁郁葱葱,下面有个亭子叫筛月亭,因为皓月当空时,松下银斑万点,取古诗“长松筛月”之意境,是一处著名景点,亭中方形石桌敲击会发出琴声,叫做五音石。
正面无法进入,记者四处寻找,终于穿过一个月洞门,绕到了东面僧舍,恰好看到小门虚掩半边,于是闪身而入,拾级而上后,终于从侧面看到了帷幔后的六朝古松。猛一看古松绿叶缠绕,仔细观察发现,合抱的“丁”字形的主干虽高大遒劲,却看不到一叶松针,只余下干枯的枝干。绿叶缘自树下的几株藤萝。古松下种藤萝,显然有悖常理。后面的摩松楼看不到修葺的迹象,松下有一块石碑上应刻着郭沫若先生那首著名的《咏普照寺六朝古松》诗,但此时石碑也被黑色塑料布所包裹。
古松之死静寂无声
迅速按下了相机快门后,记者走出僧舍,一名景区工作人员随即赶了上来,称此处外人不能进,更不许拍照,并索要记者的相机,记者坚持未给,趁其回去叫人帮忙时迅速离开。
记者查询发现,可能因为景区“保密”工作做得好,六朝古松死亡一事在两年间几乎没有见诸报道。有一名网友发帖称,2010年四五月份发现六朝古松根部枯死;而网友“行者”2010年8月称:传泰山六朝古松已死,因闲人莫能进,急急不得详情,他还提出:泰山非一人之泰山,景区“秘不发丧”,让人怀疑古树是非正常死亡。没有人敢奢望哪棵树可以万古长青,但古树因何而死缺乏对公众的交待。
六朝古松之死景区秘而不宣,记者继续寻找业内知情人士。山东农业大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林学教授告诉记者,六朝古松的确已于两年前死亡。该松属于松科松属油松种,理论上可以活很长,1600年并非其寿限。景区曾采取包括换土、喷雾等措施,甚至请来了北京的专家诊治,但最终效果不明显。他一再强调,古树死亡是综合性因素导致,现在来看人为影响、环境恶化对古树名木破坏性更大一些。很多古树周边环境不利于其生长,比如古树树冠根系分布面积大,但周边往往都是水泥混凝土,不透气、不通风、不透水,将会加速古树衰老并引发病虫害等。铁篱笆里面才多大?古树就和老人一样,很难忍受这种局限,需要对它们的身体状况更加关注。
他认为,古树死亡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有时候缺乏专业人士管理,反应较迟钝,如果在古树病兆初期早发现,及时采取复壮措施,抢救回来可能性较大。比如黄山管理者从10多年前就为重点古树配备了“专职保姆”,日夜监测。10年前,我省莒县的古银杏树也遭遇生存危机,大量落叶,通过专家及时救治,古树最终重焕生机。
折射古树保护之痛
根据2002年泰山景区进行的普查,景区古树名木达到近2万株。普查中发现与10年前相比死亡232株,其中因人为因素造成环境破坏而死亡的56株,自然死亡94株,其他的死亡原因不详。
山东农业大学另一位教授指出,他知道一个地方盖楼修路,有几棵古树名木“挡道”,设计上虽留出空间,但把周边的土都挖掉后,树旁边围上水泥沥青,人为改变其生长环境,目的是促使它悄悄死后,可大展拳脚盖楼修路。
泰安市林科院一位专家告诉记者,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泰山中天门一带因为摆摊设点,烟熏火燎加上污水等,致使30多棵古柏很快死亡,后来景区进行了规范,近些年古树死亡已属个别,但很多因原因不明而湮没无闻。在科研方面,古树名木健康维持研究一直薄弱;一些地方重建设轻管理,加之经费有限,对古树保护局限于普查、编号、挂牌、记录,后续保护太少。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景区尚且如此,散落民间的古树名木更不用提。据介绍,六朝古松的死亡,也促使该院去年发起成立了山东省第一家古树名木保护协会,目前除了泰安,枣庄、曲阜、临沂等市有关部门也参与进来,除了编写一本《山东古树名木》,还将研究古树名木的健康维持以及保护和管理办法。
古树名木既是一道风景,又承载着历史厚度与文化积淀,是山水画家的亲密“伙伴”,对其健康状况,画家们是一个比较敏感的群体。
省政协委员、山东画院院长孔维克告诉记者,旧时传说“泰山古松化为石”,古松即是泰山之神韵所在,是自然界与古人为我们留下来的不可再生的宝贵财富。近年经常与同行们谈及古树及其养护的话题,得知不独泰山景区,在人为影响、自然灾害、管护不善等重重干扰下,我省不少古树名木“疾病缠身”,并因缺乏专业、精确的诊断将难以安度晚年。比如崂山景区的600年耐冬古木“绛雪”几年前枯死,孔林神道两侧古树因现代化建设面临生存危机等。
“六朝古松之死已经敲响了警钟,古树无法为自己的垂死的生命发出哀鸣,为此我们要尽快采取行动。”孔维克建议:尽快对山东境内的古树名木进行健康状况的排查登记,建立健康档案;尽快组织专家会诊,开展古树复壮技术研究,延缓古树衰老;改善古树生长环境,保持其周边通风透光,敲除水泥混凝土,优化土壤结构;加强对古树名木保护的资金投入,定期上报养护数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