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4-18 11:28:00 我要评论
张硕 田春苗 来源:济南日报即将展出的返回式卫星实体
□本报记者 张硕 通讯员 田春苗
“谁控制了太空谁就控制了地球”,这句话或许可以解释近半个世纪以来国际上的航天竞赛为何经久不衰、愈演愈烈。无论是俄罗斯今年在远东地区建造新的航天发射基地计划还是印度2013年向火星发射环绕飞行器计划,以及近日引起国际广泛关注的朝鲜“光明三号”观测卫星的发射,都体现着各国在发展航天事业上不甘落后的姿态。值得中国人骄傲的是,“天宫一号”已发射成功并与“神舟八号”飞船顺利对接,标志着我国向建设宇宙空间站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航天科技 国之重器
当人们站在地面的时候,山峰是制高点;当人们站在山峰上的时候,天空成为制高点;当人们能在天空中飞翔后,太空又成为新的制高点。人类永远追求的是更高更远更强,这是一场关乎国运与人心的太空竞赛。我国把发展航天事业定义为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一项强国兴邦的战略举措,从危机中求生存,成就了一幅自力更生勇于超越的宏伟篇章。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顺利升空,《东方红》乐曲的循环播放,让全世界听到了新中国崛起的强音。在二次大战后的东西方冷战格局下,卫星发射的成功,在心理上的影响不亚于一次海啸。不容小觑的综合国力为我国赢得了外交上的有利地位。
此后,我国航天事业步步推进,从发射第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到实用通信广播卫星再到气象卫星,从短中程火箭到“织女一号”、“长征二号”“长征三号”远程运载火箭,中国的卫星和火箭发射技术逐渐占据世界领先地位。1992年1月,中央又确定了921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规划:第一步,发射无人和载人飞船,并开展空间应用科学实验。第二步,继续突破载人航天的基本技术,发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第三步,建立永久性的空间站。随着我国第一名航天员杨利伟于2003年10月16日成功返回,第一步任务已经完成。而在第二步规划中,交会对接是规模最大、技术最复杂,也是风险最高的一个。今年“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的成功对接,标志着我国对这一高难度技术环节的突破。中国航天发展的势不可挡让全世界为之感叹。
航天科普 异彩纷呈
对宇宙太空的开发和探索是一场角力般的大国博弈。作为一个国家硬实力与软实力的综合体现,我国航天科技的不断突破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作为中华儿女更是需要了解我国航天实力,弘扬航天文化,因此,第六届中国(济南)国际信息技术博览会隆重推出中国航天圆梦科技展。
本次航天展面积达4000平方米,创造了国内航天展的规模之最,展品规格档次之高也是首屈一指,内容丰富精彩:
1、“星”、“箭”、“船”、“器”全系航天产品实体或模型一并出场:“星”——— 从“东方红”系列到“风云号”系列再到“资源一号”卫星、返回式卫星及返回舱;“箭”———“长征”系列火箭;“船”———“神舟五号”、“神舟八号”飞船及轨道舱;“器”———“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这些具有代表性的航天设备和产品记录着我国航天科技发展的每一步,而烧焦的痕迹和坠落的残骸则刻画着与太空“亲密接触”的每一个细节。
2、系统展示“绕”、“落”、“回”中国探月工程三部曲:“绕”——— 绕月运行:2007年,“嫦娥一号”卫星首次实施中国人的绕月探测并于2009年受控撞月,在月球上首次留下了中国人的印记。由其发回照片制作而成的月球影像图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已公布的最清晰、最完整的月球影像。“落”———落月勘测:2010年,“嫦娥二号”成功发射,新开辟了地月之间的“直航航线”,精细探测了月面的元素成分与分布,月壤的电磁特性、粒度纬度和月壤层厚度,近月空间的环境等信息,为月球的软着陆做好准备。“回”———“采样返回”:2020年前进行首次月球样品自动取样,在现场分析取样的基础上,采集关键样品返回地球。
本次航天展将展出“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卫星1:1模型,并通过沙盘模拟再现已经完成的“绕月”、正在进行的“落月”和未来的“返回”三期工程,同时,用于月球勘测的微波探测仪、低能离子器和月球车等器具也在展出之列。探月工程繁冗浩大,通过本次展览,观众将能获得一个全面、清晰和生动的了解。
3、互动体验,趣味多多:在本次展览上,观众可以体验当一次宇航员,例如穿宇航服,坐三维滚环尝试时空旋转的模拟训练,乘太空船仿真船在各个“星球”之间穿梭,在月球秤上称体重,还可以通过投影模拟“亲自”在月球上踩下脚印。现场更有难得一见的古代产品模型,包括束式火箭“一窝蜂”、造型有趣的“神火飞鸦”、二级火箭始祖“火龙出水”、“震天雷”等等。虽然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它们的技术水平较低,但在历史上却享有赫赫战绩,例如明朝军队就曾使用水路两用的火箭“火龙出水”在抗倭援朝战争中摧毁了许多日军战舰。
值得一提的是,3D展厅将引入上海太空家园馆里放映的太空影片,还有珍贵精美的嫦娥奔月图等航天美术作品,将是一场异彩纷呈的视觉盛宴。
以“突出特色和主题,打造信博会品牌,创办市民科技节日”为宗旨的第六届信博会,借中国航天圆梦科技展将太空气息注入泉城,掀起了弘扬航天科技文化]、普及航天科学知识的热潮。冲向宇宙,中华儿女羽翼渐丰;航天科技,国之重器一展锋芒。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