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8-24 13:28:00 我要评论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8月23日,完成载人深潜5000米级海试的"蛟龙号"试验母船"向阳红09"船回到青岛。图为5000米深海拍摄到的鼠尾鱼,黑色石头是被称为"不会发光的黄金"的锰结核。 通讯员 王文胜 供图
5000米海底有什么?到处都是“不发光的黄金”,有乳白色透明状的海参,有百合花一样的海底动物……8月23日,圆满完成我国载人深潜5000米级海试任务的深潜试验母船——“向阳红09”船凯旋回青,我国首批潜航员唐嘉陵 、付文韬及46名海试人员也随船抵达青岛,他们讲述了神秘的海底深处,还有5000米级海试中遇到的惊险。5000米级海试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具备了到达全球70%以上海洋深处进行作业的能力,为今后开发海底资源奠定了基础。
每隔50米一只白海参
“蛟龙号”5000米海试正值盛夏,海底深处平均水温只有1.4℃,而且没有阳光一片漆黑。这里的大气压强也特别大,在海面上,每平方米承受着一个大气压;而到达 5000米海底深处,压力已经增大到 500倍。
5000米海底是什么样子的?付文韬向记者描述说,这次在海底所见到的景象与下潜到 3000米海底时完全不同,3000米海试是在我国南海,海底都是泥沙。这次试验区位于东太平洋的中国大洋协会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5000米处正是锰结核区。“借助潜水器的灯光,我们在海底可以看到到处都是黑石头,也就是锰结核,含有金属钛,这种材料密度小、强度大、硬度大、广泛用于航空航天工业,是不会发光的黄金。”
海底的生物也让潜航员们感到惊奇:“3000米海试时看到的是深紫色的海参,这次看到了乳白色透明状的海参,几乎每隔 50米就会发现一只。”付文韬当时使用机械臂抓了一只放在采样筐里,可回到海面上发现已经不见了,怀疑是化掉了。另外,潜航员还采到了1个极为罕见的 、扁平状巨型单细胞原生动物,还在海底看到了红艳艳的大虾、像百合花一样漂亮的海洋动物海百合以及长约半米的鼠尾鱼。
狂风暴雨中“蛟龙”险失踪
盛夏时节,太平洋上很不平静。“蛟龙”号载人潜水器5000米级海试团队在共计49天的航程中,5级以上大风长达 25天,试验海域仅有4天的天气基本满足下潜条件。
唐嘉陵回忆了7月29日进行的第43潜次试验。15:30,母船给“蛟龙号”发出上浮指令。“完成任务上浮的过程,对于舱内的试航员来说是轻松的,我们一直与母船保持着联系。”唐嘉陵说,17:56,“蛟龙号”已经上浮到海面,这时的海上风雨肆虐,能见度不足百米,甲板上根本站不住人,驾驶室里聚满了瞭望的人。
“虽然已经到了海面,也保持着联系,可母船上的人员搜索了40多次也没有发现我们。这是很危险的,如果不能及时发现,蛟龙号可能会受到海流的影响,漂流出原来的位置,就更难找到了。我们打开了顶部的灯光 ,方便从远处看到 ,一直到 18:20,指挥部才从主桅杆顶部的摄像头里发现我们,打开驾驶室的门细细一看,我们距离母船的位置不到300米。”
提起这次“失踪”事件,付文韬说:“蛟龙号还需再改进,以后可能会配备GPS,这样可以准确定位,一旦出现问题,母船能及时找到我们”。
明年目标7000米
此次5000米级海试中,“蛟龙号”潜水器先后下潜5次,4次到达5000米海底,分别为5057、5188、5184、5180米,实现了长距离近底航行、海底照相和摄像、沉积物和矿物取样、生物和微生物取样、标志物布放、海底地形地貌测量等作业,完成了5000米级海试方案规定的试验内容和预定的应用下潜作业任务,验证了潜水器5000米级深海极端环境下的功能和性能,创造了5188米的我国载人深潜深度和554分钟的水下时间新纪录。
“‘蛟龙号’明年目标是7000米。”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副局长、海试队临时党委书记刘心成介绍说,7000米级海试的具体时间还没有确定 ,要看准备的情况,不过最佳时机为6月中旬以前,因为7000米级海试区域是台风形成的多发地,要尽量避开台风多发阶段。另外,“蛟龙号”明年将有可能开展实际应用项目,有望赴南海第一次正式执行勘探考察任务,可能直接用来获取激动人心的“可燃冰”样品。
“蛟龙”新家年内动工
作为“蛟龙号”未来的保障和支撑基地,位于即墨鳌山卫的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正在为“蛟龙号”的入驻做准备,蛟龙号“安家”青岛也引起市民极大关注。
23日,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主任刘保华介绍,深海基地去年经过发改委批复以后,目前正在规划,征地工作已经启动,今年,国家深海基地筹建工作将完成征地、征海及拆迁补偿工作,办理项目用地、用海审批手续;完成概念性规划设计工作,启动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工作 ;完成码头初步设计方案 ,完成辅助船初步设计方案 ,并力争年内动工建设,预计明年深海基地码头建设完成,最迟后年。
国家深海基地总建筑面积24526平方米,一期工程总投资为4.95亿元。刘保华表示,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将成为全国深海科学技术开发的引擎以及深海产业孵化的“桥头堡”,为山东半岛和青岛市的蓝色经济区发展提供重要技术支撑。建成后为青岛市在海底观测监测、深海探测作业、深海运载器、深水油气资源与海底矿产资源勘查、深海生物资源利用、海上新能源发电等海洋科技创新领域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水下9小时,潜航员吃啥?
目前还没有专门的食物,只能带能量棒巧克力牛肉干
下潜前备好15公斤食物
潜航员下潜到海底,工作时间最长达到 554分钟。这么长的时间 ,在这种环境下 ,他们吃什么来补充能量?
付文韬说,每次下潜前,都会准备15公斤的食物和水,放在一个食品包中,这足够保证3天半的饮食。食物都是能量棒、巧克力、牛肉干等高热量的。“能量棒就是用玉米、小米等粗粮做成的小零食,原来我们经常吃压缩饼干,可那个东西太难吃了,能量棒口感能好一些,补充能量上的作用并不大。”付文韬说。
海试总指挥顾问陆会胜说:“潜航员吃东西是个大问题,现在没有专门的食品,希望能有厂家研制出特制的食品,吃起来口感好,而且还能补充足够的能量,也不至于产生太多的排泄物。”
普通衣物难御深海之寒
另一个让潜航员发愁的事 ,是穿什么衣服。“潜航员没有特制的衣服,下潜时穿的都是平时的衣物,有时会多带上一件。”唐嘉陵说,海面上是夏天,下潜到 200米以下后,阳光变无法透入,四周变得漆黑,海水温度也变得越来越低。“到达 5000米时,海水平均温度只有1.4℃,就像从夏天一下子过渡到冬季。虽然潜水器里的温度恒定在14℃左右,但舱壁是冰凉的 ,如果穿得太薄就会被冻着,可舱内空间有限,多带一件衣物都难”。
陆会胜说:“潜航员的衣服也有待更新,如果能有种材料可随着气温变化,能自动调节,来使人体穿着更舒适就好了”。
船上西瓜32天不变质
漂在大海上,海试人员吃什么?在炊事班管事付金平和大厨金满荣的带领下,船上炊事员想方设法来保鲜蔬菜,创造了西瓜32天不变质、带叶蔬菜25天不变质的大洋航行水果和蔬菜保鲜时间最长的纪录。
“要问方法,其实都是笨方法。”付金平说,在船上,炊事人员天天要紧盯着菜库里的温度和通风情况,采取“倒库”的方法使蔬菜能够均匀地通风晾干。“我们天天穿着棉大衣,到菜库里把菜搬一搬、翻一翻,来来回回折腾,就是想让大家吃到更可口的菜。在船上,我们保证每顿四菜两汤,每天晚餐有一种水果,每周六和下潜试验时,加菜、啤酒和饮料。船上有人过生日,再做个生日蛋糕,不能让辛苦工作的队员们吃不饱、吃不好。”付金平说。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