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6-20 10:06:00 作者: 来源:十一运官网
进入新世纪以来,山东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双30”工程实现促强扶弱带中间,“三个突破”促进了东中西协调发展,“五大板块”即山东半岛城市群、省会城市群经济圈、鲁南经济带、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海洋经济竞相发展,携手并进,逐步形成“一体两翼”的南北中整体发展战略构想。从东中西横向协调到南北中纵向联合,从“五大板块”到“一体两翼”,实现了从板块小区域错位发展到大山东半岛区域整体推进的飞跃,以板块促进整体发展,以整体带动板块腾飞,一个龙头带动、多极支撑、良性互动的“一体两翼”和海洋经济的区域发展新格局正在形成。
(一)县域经济协调发展
2003年,山东把县域经济协调发展摆上了战略地位,促强扶弱带中间,实施“双30”工程,支持30个经济强县和帮扶30个欠发达县加快发展,现已形成强县增创新优势、中等县你追我赶、欠发达县加快发展之势。2006年,30个强县和30个欠发达县GDP分别实现8331.4亿元和2243.3亿元,分别增长18.2%和17.6%;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实现332.3亿元和63.9亿元,分别增长27.8%和34.0%,增幅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在最新公布的全国百强县中,山东增加到22个,是近几年新增数量最多的省份,百强县总量稳居全国第二位,其中有15个县(市)位次前移。
30个经济强县发展势头良好。2006年,30个经济强县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和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分别为3893.8亿元和2113.4亿元,增长18.0%和16.2%,占全省的比重为35.0%和29.7%。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32.3亿元,增长27.8%,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5个百分点。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6028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660元,增长12.8%。三次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9.7∶62.2∶28.1变为8.7∶62.1∶29.2。
30个欠发达县发展速度明显加快。2006年,欠发达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721.9亿元,平均增速35%,比全省平均水平快11.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和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分别为1162.3亿元和803.3亿元,增长20.7%和16.3%。完成地方财政收入63.9亿元,增长34.0%。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3913元,增长12.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比例由2005年23.4∶48.9∶27.7调整为21.2∶51.2∶27.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均超过经济强县。
(二)东中西协调并进
东部突破烟台,推动烟台充分发挥沿海开放城市优势,按照“跨越发展,奋力赶超,率先突破”的要求,加大开放力度,加快发展步伐。近年来,烟台经济保持了较快发展的好势头,一批优势企业和产业正在迅速崛起,经济增长速度跃居沿海开放城市前列。2007年,烟台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879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增幅高出全国、全省、14个沿海开放城市平均水平5.2、2.3和1.8个百分点;进出口突破200亿美元,达到239.4亿美元,增长58.8%,出口增幅高出全省31.9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140.8亿元,比上年增长25.2%。
中部突破济南,实施“东拓、西进、南控、北跨、中疏”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全面加强经济、社会、城市、生态建设,培育工业主导产业,打造电子信息、石化化纤、汽车、机械装备四大产业链条,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步伐加快,产业结构发生了积极变化,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明显提高,省会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明显提升。2007年,济南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554.3亿元,一、二、三产业比例由2002年的8.4∶42.2∶49.4调整为5.9∶45.5∶48.6。第三产业占比达到48.6%,居全省首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4.9%,拉动GDP增长8.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930.3亿元,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6.4%,比2002年提高2.6个百分点;交通装备、电子信息、冶金钢铁、石化化纤、机械装备、食品药品六大优势产业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539亿元,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4.4%;高新技术产值1151.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35.4%,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实现进出口总额62.2亿美元,其中出口额34.35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1.7%、40.8%。
西部突破菏泽,在转移支付、交通、电力、资金、人才等方面进行倾斜,济南、青岛、淄博、东营、烟台、潍坊、济宁、威海8个市帮扶菏泽的8个县,推动了菏泽经济的快速发展。2004年以来,全市生产总值增幅、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连续三年高于全省平均增长幅度。2007年,菏泽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59.9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利税、地方财政收入增速均居全省前三位。
(三)山东半岛城市群加速崛起
山东半岛城市群包括济南、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淄博、日照、东营8个设区的市,辖66个县(市、区),土地总面积7.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46.6%;人口3897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3%。区位条件、生产要素、资源禀赋、产业体系等基础条件得天独厚,聚集了全省主要的优势资源和先进生产力,依托大型港口和陆路交通枢纽,打造环黄海经济圈重要的现代化都市群和面向日韩的国际化制造业基地两大品牌,正在成为全省开放程度最高、发展活力最强、最具核心竞争能力的经济增长极之一。2006年实现GDP占全省的64.1%,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3.6%,地方财政收入占全省57.1%,主要经济指标均占全省总量的60%左右。2007年上半年,半岛8市实现生产总值7959.5亿元,占全省的65.9%;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90.6亿元,占全省的56.9%;进出口总值达到471.2亿美元,占全省的86.1%,辐射带动力明显增强
(四)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功能凸显
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指省会济南与周边6市构成的环状经济区域。区域包括济南、淄博、泰安、莱芜、德州、聊城、滨州七市,面积5.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33.4%;人口3196万人,占全省的34.6%。位于山东省东、中、西三大片区的中间地带,在发展水平上介于东部发达和西部欠发达的中间状态,在产业转移上处于东部与西部交流互动的中间区域,对于优化全省生产力布局、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区内交通网络比较完整,京沪、胶济两大铁路干线在济南交汇,济青、济聊、济菏、京福、京沪等高速公路以及若干条地方性铁路,或由济南发端或从区域穿过,基本形成了以济南为中心,以高速公路为骨架的一城六市“一小时生活圈”。区域内的济南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和金融中心,综合服务能力较强,区域优势明显,2005年实现生产总值1876.6亿元,占区域内GDP总量的28.4%,与区域内第二大城市淄博的经济总量相比,首位度达到1.31,是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中心城市,具有较强的聚集辐射作用。2003年山东把发展以济南为中心的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提上日程,2004年提出了“构筑以济南为中心的省会城市群,逐步形成优势互补的济南经济圈”的初步构想。2005年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所实现的GDP占全省总量的35.7%,地方财政收入占29.3%,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9.8%,经济综合实力和影响力明显增强。
(五)鲁南经济带建设开始启动
鲁南经济带包括枣庄、济宁、日照、临沂、菏泽五市、43个县(市、区),面积5.05万平方公里,人口3210.5万人,分别占全省的32.1%和34.5%。该区毗邻江苏、河南和安徽,位于新亚欧大陆桥东端。矿产丰富多样,已发现矿产60多种,其中煤炭地质储量550亿吨,占全省的80%,石油、天然气资源富集,水泥用石灰石、石膏、花岗石、大理石储量大、品质优。水资源充沛,水资源总量约166亿立方米,占全省的54%,是山东水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农业资源优势突出,该区粮食产量约占全省的40%,有济宁、菏泽两个国家级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油料、肉类、淡水产品、蔬菜产量在全省均占有重要位置。劳动力资源充裕,人力资源成本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文化及旅游元素丰富多彩,儒家文化闻名世界,水泊梁山、蒙山沂水、冠世榴园、红荷湿地、牡丹花都、滨海风光,以及南四湖、京杭运河等,人文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开发潜力巨大。交通等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已经形成了海运、铁路、公路、航空、内河航运纵横交错的立体运输网络。日照港已成为全国第九大港口;新石铁路与京九、京沪和胶新铁路在鲁南境内相交,形成三纵一横铁路主框架;以四条高速公路和九条国道为骨架,形成了十纵三横的公路交通网;临沂机场已成为国内中型机场中较为繁忙的空港;京杭运河济宁以南段通过能力达到3200万吨。2007年山东把规划建设“鲁南经济带”提上了日程,2008年出台并实施《鲁南经济带区域发展规划》,推动鲁南五市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合理流动,形成低投资成本、低生产成本的“洼地效应”,加速鲁南经济一体化进程,增强综合竞争力。2007年,区内生产总值突破5000亿元,达到5612.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86.3亿元,占全省的19%。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