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3-27 08:13:00 我要评论
刘 淼 来源:青岛日报 目前,市南区校校有外教,10%的学校开设外语选修课程、90%开设英语拓展类课程,区内三分之一的学校有国外友好学校,累计有1000余名师生出国游学……
本报讯 这几天,德国人瓦尔特·冯·孟轲夫将在市实验小学为五年级学生开设德语及德国文化的选修课,这已是市南区第四所开设除英语之外的第二外语课程的学校。校校有外教,10%的学校开设外语选修课程、90%的学校开设英语拓展类课程,区内三分之一的学校有国外友好学校,累计有1000余名师生出国游学……市南区教育正在呈现出越来越高的“外向度”。
“教育国际化是学校在全球化信息时代实现跨越式发展,实施培养世界性人才战略的重要途径”,市南区教育局局长赵辉这样介绍。而引进师资、开发课程、文化共融已成为市南教育国际化向纵深发展的三大策略。
国际化教育首先需要国际化师资。目前,市南已为全区33所公办中小学校配备了外教,每周开设近270节外教课,2011年仅此一项就投入160万元。值得一提的是,市南区中小学外教课不是 “花拳绣腿”,而是与学校课程紧密结合,各校都配备本校教师跟进助教、评估和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外教的作用。
在市南区,许多中小学依据自身特点开设了语言交际、情境剧表演、英语沙龙活动等外语拓展类特色课程,让学生英语学习不再囿于教材,不仅提高了学校的英语学习水平,更在不同教育观念的真实碰撞下激发了师生的思维。青岛五十七中初二学生毕钰说:“学校开设的英语特色课程和特色活动我都积极参与,特别喜欢的是 ‘模拟联合国’活动,将国际社会浓缩在一个会议中,同学们按照国际礼仪进行情景再现,真的是既具有趣味性又能增长我们的见识,受到了很多同学的喜爱。”自2004年起,市南区中小学师生开始以游学、研修多种方式与国外学校合作,迄今已有12所学校与国外学校结为友好学校,有1000余名师生前往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游学。游学过程中,西方生动有趣的授课方式激发了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入住寄宿家庭或大学宿舍,零距离感受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在洗衣、整理个人房间、行李打包的过程中学生自理能力得到了提高,这同样是国际化人才必备的素质。
青岛五十九中校长李长城说:“三年多来,我们通过与德国友好学校师生近200人次的互访和德语选修课的开设,使国际交流日益成熟和深入,深受学生的欢迎。同时,也为我们办国际化的教育,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另据记者了解,市南区教育局目前正与加拿大渥太华教育局商榷后期合作交流的相关事宜,双方将进行深层次教育合作,将区域教育现代化引向更广阔的天地。 (本报记者 刘 淼)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