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吴宝书
本报通讯员 张金莹 刘方亮
社区里的“工具超市”
“这里钳子、扳手样样有,太方便了。”3月15日,家住胶州市市南小区B4号楼的韩秀香家的电灯开关坏了,到小区的工具超市里借了电笔、螺丝刀、万用表,几下就把问题解决了。“工具超市好,真是为我们老百姓办了一件实事。”
当初提出办“爱心家政工具超市”的孙强,是阜安街道团委书记,被组织安排到市南小区任社区“第一书记”。他在调研中发现,社区居民家中经常要用到各种工具却无处可借,要买吧,却一年也用不了几回。在他的建议、组织下,年前,胶州市首家爱心家政工具超市在居民们的掌声中开张了。
记者看到,超市备有电锤、电钻、梯子、应急灯、铁锨等40余种家政工具。此外,还有轮椅、急救小药箱、数字万用表等,可供社区居民免费借用。管理员王婷婷介绍说:“超市工具出借手续很简单,居民只需在登记本上登记一下自己的姓名、住址、联系方式、所借工具和预计归还时间就行。你看,才三个多月,已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528人次。”
从2008年底开始,胶州市1800余名机关干部都有这样一个职务——“第一书记”。“我们的‘第一书记’,服务是“第一”,不是要替代原来基层干部的职能,而是搞好配合、指导,在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的过程中,把上级党委政府的政策信息带下去,把群众的呼声与需求带上来,并从中增加实践经验,提升执政水平。”胶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李晓光如此解释活动的初衷。
啃的都是“硬骨头”
“与以前简单的拉郎配帮扶相比,‘第一书记’不仅是职务叫法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意味着责任和奉献,得帮村里解决一些以前他们自己解决不了的实际问题。”胶州市政协副主席徐法平谈到他担任“第一书记”时,深感重任在肩。
徐法平是胶东街道于家村“第一书记”。于家村是全国最大的辣椒集散地,99%以上的村民都做辣椒生意。但由于村庄道路狭窄坎坷,贩运辣椒的货车出行成了大难题。了解情况后,徐法平积极跑门路、想办法,帮助村庄争取政府投资1700万元,修建了一条宽16米的柏油路。
3月15日,河南省商丘市辣椒商赵平芳驾着大货车来到转入于家村辣椒市场的通道前,只打了一圈方向盘,就顺利地驶入了辣椒市场,不一会儿20吨准备运往东南亚的辣椒就被装上了车。
“徐书记联系俺村前,外边超过20吨的货车来了,只能停在很远的路边,辣椒要用小车一车一车倒进市场,现在直接就能开进市场。”于家村党支部书记焦延龙高兴地告诉记者。
两年前,胶州市文广新局党委书记张书江到陡岭后村干“第一书记”的时候,该村还是十里八疃有名的后进村。让村民们信服的是张书记帮助村里干的实事:物色培养并配齐了村班子,村里有人管事了;修建了村委办公室,村里有地方议事了;组建了秧歌队,新建了农家书屋和文化大院,藏书2000多册,各种音响、娱乐设施一应俱全,村民有精气神干事了。
当好中小企业的“服务员”
今年1月,青岛张氏机械有限公司流动资金紧张,在该公司挂职的“第一书记”张道峰帮助其从青岛和胶州两级多家银行贷款2500万元,解了燃眉之急。
公司总经理张茂银说起张道峰赞不绝口:作为胶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张道峰担任该公司“第一书记”后,每年都到该企业调研不下20次,联系高校帮助引进活塞杆尺寸自动检测设备,使检测技术更加准确,效率大幅提高;组织专家培训清洁生产知识,指导设立技术中心,企业的创新能力有了很大提升。
周海是胶州市环保局“环境执法监管组团”负责人,从2008年底开始担任青岛大信发制品有限公司“第一书记”后,在第一时间帮助企业解决水污染治理设施处理效果不稳定的问题。此外他还协调有关方面帮助企业招收熟练工100余名,保证了企业的正常经营发展。
在已经持续开展了4年的“携手企业千人行”活动中,“第一书记”们先后为企业解决用工、土地征用等方面问题1100余件次,创新“搭桥贷款”模式,累计为企业融资12.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