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9-05 10:58:00 我要评论
管仁成 来源:山东新闻网山东新闻网青岛讯(通讯员 管仁成)城乡基础设施是城乡之间经济、社会、生态等各项联系的基础,是城乡之间各类经济要素空间流动的纽带,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前提和保障。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应坚持以政府投资为主、多种融资方式为辅,谁使用、谁交费的原则。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逐渐延伸。
一是在道路交通建设方面。应进一步调整完善城乡一体化交通发展规划,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大交通的框架格局,以完善的城乡交通网络对各区市形成辐射带动,同时要编制科学合理的农村道路网并与干线公路有机衔接,消灭“断头路”。坚持“三分筑路、七分养护”原则,改革农村公路养护体制和养护方式,设立相适应的农村公路管理机构,加大养护投入,加强养护队伍建设,提高养护技术水平。管理主体一体化,推行“全域型管理”模式。建立适应城乡交通统筹协调发展的一体化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在包含城乡的大青岛范围内实行“全域管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主导作用,从规划、建设、监管、运作等各个方面,建立有效的配合协调机制。经营主体一体化,大力培育农村客运市场。按照“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将城乡公交、公路运输、出租客运等纳入统一的管理体制,以多种方式助推城乡客运市场的发展,推进农村客运公交化。
二是在供水系统建设方面。应认真贯彻实施《山东省农村公共供水管理办法》,改革现行的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农村公共供水管理机构,加强农村公共供水管理,保障农村供水用水安全,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和生产条件。科学编制全市城乡大供水管理行政规划。按照“统筹规划、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原则,不断整合农村单村、联村等规模较小的供水工程,使供水管网乡村联片、城乡一体。加快供水管网建设和村镇供水老管网改造,城区管网、乡镇管网最大限度地向周边延伸,扩大供水覆盖面,使农村自来水工程逐步与城市供水联网,做到同水网、同水质、同水价。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的投入力度,对偏远村庄的村级供水系统,应按照小型供水系统的标准进行改建,增加净化水处理设施,加强水质监测,确保供水水质达标。
三是在燃气系统建设方面。应将农村燃气供应纳入城市燃气事业发展规划,统筹城乡燃气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结合新农村建设、“城中村”改造及农村特点,推进农村燃气供应系统建设,扩展燃气管网,在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建设并逐步完善燃气供应管网。加快乡镇中心区域管道天然气市场的发展,乡镇管道燃气应优先发展天然气,逐步与青岛市天然气高压管网对接,逐步实现乡镇燃气供应以瓶装液化石油气为主向以管道天然气为主转变。农村地区因地制宜,优先发展户用沼气,适度发展大型沼气,推进“一池三改”户用沼气池建设。对燃气管网难以覆盖的偏远地区,以供应瓶装液化石油气为主。
四是在供热系统建设方面。尽快实施各区、市到乡镇的网络状供热管网建设工程,扩大供热范围,并向有条件的农村延伸;加快小城镇供热设施的规划建设,实现区、市到乡镇供热管网全覆盖。在农村社区积极推广经济适用的秸杆气化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扩大将太阳能列入家电下乡试点的范围,全面推广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
五是在排水与污水处理系统建设方面。统筹城乡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应本着宜建则建、宜输则输,城乡统筹、分区处理的原则,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合理配置污水处理厂;全面改造城区排污管网,实现污水和雨水分流;利用旧城改造和新城区建设的机会,配套完善城区地下排污管网的更新改造,确保各区、市和乡镇生活污水全部收集进入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将乡镇附近农村纳入污水管网收集范围。加快乡镇到附近农村的雨、污水管道设施的规划建设,结合道路建设或改造,预留相应管道设施。远离城市、乡镇的农村集中居住区,要建设管网和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做到就地处理达标排放。
六是在垃圾收运处理系统建设方面。应大力推广“户集、村收、镇运、区域适度集中处理” 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在村里设置符合环保要求的垃圾收集容器,配备密闭垃圾运输车,建立镇级生活垃圾中转站,村、镇、市三级环卫作业队伍。完善农村环境卫生管理体系,加大政府对农村垃圾收运处理设施、专用车辆设备、垃圾处理厂建设的投入。坚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原则,由市行业主管部门牵头,按照城区环境卫生管理的模式进行规划和建设,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实现环卫设施资源共享。
七是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方面。应采取措施加大农业水利投入,着力加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大中型水库、河道、渠道、防洪治理等水利工程或项目建设,充分发挥现有水利设施的作用。抓紧实施农村泵站的更新改造,加快推进农村堰塘、河渠的清淤整治,实施农田排涝建设和小型灌区节水改造,切实提高农业增产丰收的保障水平。大力加强中低产田改造,提高农田综合生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八是在农村信息化建设方面。应大力推进以“村村通宽带、户户能上网、村村都建信息站”为主要目标的农村信息化建设工程,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进程。深入实施“金农”工程,建立青岛市与五市两级农业信息网络互联中心,并实现与省、国家信息网络的互联,推进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依托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的软硬件基础,结合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其他农业信息资源,发挥现有农业农村网络信息平台的作用。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整合涉农信息资源,推动农业信息数据收集整理规范化、标准化。加快建设一批标准统一、实用性强的公用农业数据库,创新服务模式,启动农村信息化示范工程。
九是在农村住房建设方面。应重点抓好农民经济适用房、村庄集中改造、危房改造三大工程建设,同时规划建设地下各种管网。农民经济适用房建设,按照“政府主导、总量调控、因地制宜、困难优先”的原则,集中建设农民经济适用房。村庄集中改造,按照城中村改造型、小城镇集聚型、新社区建设型、村庄整合型等方式,引导镇驻地村及周边村庄通过宅基地换住房的方式到城镇新社区居住;引导区位优势较好、交通较为便利、规模较大的中心村庄、经济强村兼并周边弱村,通过集中建房拓展发展空间,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农村危旧房改造,重点对低保户、五保户、优抚对象、困难户的危房进行改造,通过集中新建、主体加固、空闲房安置等多种方式,解决农村危房住户的居住问题。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