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8-04 07:39:00 我要评论
来源:半岛网-城市信报楼道出口就是大坑
宁夏路131号这栋居民楼,从1991年建成至今,已经20年了。楼里的35户居民,也已习惯了它的遮风挡雨。如今,谁也没有意识到,潜伏在地下的危险,正在朝这栋楼的居民悄悄靠近……8月3日清晨 6点40分,该楼一单元的雷女士早起上班。当雷女士走至一楼单元门口时,见天正下雨,便准备撑伞遮雨。就在此刻,雷女士脚下一空,整个人掉进楼前突然出现的大坑里。
现场居民楼前突现大坑
8月3日上午,当记者赶到现场时,这栋居民楼里的大部分居民,都在楼前议论着那个突然出现的大坑。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这栋居民楼为7层,共2个单元。出现大坑的地方,正位于一单元楼道口处,是一单元居民进出的必经之地。
坑成长方形,长约一米,宽约半米,坑深暂无法判断。坑内是松软的沙土,依稀可以看到坑内有几条已经生锈的管道。
孙先生是这栋楼的居民,同时也是这栋楼的楼长。在现场,孙先生持一个2米长的竹竿,对坑进行测试。“坑很深,而且底部很长,你看,几乎能把整个竹竿都放进去。”
记者看到,在孙先生用竹竿测试时,坑周围不断有沙石滚落。孙先生劝周围居民离坑远一点,以防有人受伤。
一位从该单元出来的居民,因坑挡住了路,无法出来,便拿了一块木板,临时搁在坑的一侧,以便居民出行。
回忆刚打开伞脚底就空了
在采访中,一位居民称,最先发现这个坑的是家住一单元7楼的一位女士。经过多方努力,记者与这位女士取得了联系。女士姓雷,记者拨通电话时,她正在工作,她称自己伤得不重,主要是受到一定惊吓。
回忆起当时的情况,雷女士心有余悸——
—早上6点40分,我从楼上下来。走到单元门口时,看见天正在下雨,就拿出伞来,准备打开伞遮雨。
就在我刚刚打开伞的时候,感觉脚下一轻,整个人突然失重。之后,我就掉进了那个大坑里。
当时可把我吓坏了,我什么也不顾,赶紧往外爬。我上来的时候,发现右侧胳膊受了伤,衣服上也沾满了泥水。
之后,我就上楼,换了衣服。并通知了一下周围的邻居,告诉他们,门口出现了一个大坑,出门的时候要小心一点。
寻因居民称是对面工地造成的
楼下突现大坑,吓坏了这栋楼上的居民。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对于大坑出现的原因,这里的居民几乎都把目光转移到与这栋楼相隔仅三四米的一个工地上。
楼长孙先生称,居民担心的不是坑,而是这栋居民楼的地基。孙先生告诉记者,对面工地施工,在挖地基时,对这栋居民楼的地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现在,受地基的影响,这栋楼已经开始出现了倾斜。而楼身,也出现了大量的裂缝。”孙先生说,“可以这么说,这栋楼就是一个危楼。现在出现了这么大的一个坑,其实并不奇怪。”
记者现场采访时看到,一位居民将自己的手放进了楼底部一个裂缝中。“你看,裂缝都可以把手放进去了。”这位居民说。
解释施工方称会修复大坑
那么,居民楼前突然出现的大坑,到底是不是对面工地造成的呢?事发之后,该项目建设单位天泰房地产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一位负责人前去现场查看。该负责人表示,会组织专家进行商讨,尽快会给这里的居民一个合理的解释。
8月3日下午,记者联系了天泰房地产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营销部门一位负责人陈硕,她告诉记者,专家组经过讨论,会向居民出示一个书面的说明。“据我了解,我们的施工是从4月份开始的,一切的程序都符合各项政策规定。专家论证发现,施工地与居民楼的地基的距离是符合规定的,不存在破坏居民楼地基的情况。”
而对于出现的大坑,陈硕表示,出于一些考虑,会联系当地的街道办,对坑进行修复。“不管什么情况,我们都会以居民的安全作为第一考虑。”文/图 记者 于良(请刘先生到本报领取线索费100元)
(来源:半岛网-城市信报)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