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洪涛 本报通讯员 李兆华 王 琦
走进费县县城,眼前一亮:停靠有序的车辆,经营规范的商贩,背街巷子安上了路灯,路两边是齐整的绿化带,漂亮的敞开式电动执法车巡逻在大街小巷……不再是印象中的县城形象,处处透着精致的感觉。
地处沂蒙老区的费县,城区7万人口,面积14平方公里,财政收入并不宽裕——这样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县城,成为县级城市管理的一个样本,引起各方关注。
“变局来自于我们对县域城市管理的创新理解和科学作为。”县委书记杜昌伟告诉记者,“我们的目标,就是不但要替人民管好城市,更要通过延伸服务、亲情执法,影响和温暖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每一个人。” 哪里路灯坏了,哪里绿化缺损了,哪个小区水供不上了,居民遇上这些烦心事儿,最怕职能部门推来推去,而在费县,这些事儿统统找城管局。
费县城管机制创新的内容之一,就是把涉及城管执法、城市规划、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市政、环保、工商、公安交通管理等8个方面的全部或部分行政执法权,统一交由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行使,对城市管理,变过去由多个部门实施突击式、运动式检查,为一个部门以巡查为主的持续性、全天候管理,构建了执法、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大城管”格局。
1月21日,记者在费县街头采访,只见大街上不时驶过统一标识的电动巡逻执法车,执法人员着装整齐,举止文明。
据费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局长张德玉介绍,每天都有8辆专职电动巡逻车在城区32条道路24小时不间断巡查,每天巡逻6次以上,全天出动执法人员300人次,把问题发现和解决在萌芽状态,降低了执法成本。持续性巡查带来了城市环境的根本好转,如今在费县街头,很难再看到马路中间摆摊、车辆乱停乱放、卫生脏乱差等现象。
城管执法处于社会矛盾的风头浪尖,拒绝、阻碍行政执法的行为时有发生,妥协等于自动放弃职责,而暴力执法只能把自己推向群众的对立面。
面对“两难”选择,费县城管部门创新执法理念,发挥110报警服务台作用,在全省甚至全国率先推行城管执法与公安联勤联动执法模式,
将城管行政执法与公安执法有机结合,建立健全信息共享、快速反应、联勤联动、监督制约机制,形成了优势互补、协调配合、全联全动的防控新格局。
目前,公安机关制止阻碍城管执法行为81起,城管执法人员为公安机关提供有价值线索126条,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50余万元。
为叫响“以人为本、执法为民”理念,费县城管局在严格执法之外,推行人性化执法,“保姆式”服务,管理效能大大提升。
1月21日,记者在费县钟山路看到,临时便民服务摊点整齐摆放着蔬菜,十多位菜农正招呼着客人。“现在好了,有了这个摊点,我可以安心卖菜了。”菜农李霞说。
为解决弱势群体和下岗职工的实际困难,费县城管部门对进城卖瓜菜的农民和流动摊贩,不一罚了之,而是疏堵结合,在繁华地段科学设置了12处夜市经营区域,8处便民市场和20处惠民早餐点,妥善解决了城镇“脸皮”与群众“肚皮”的矛盾。
费县县城实验小学、南关小学、西关小学位于主要街道,放学时人车混杂,容易造成交通拥堵。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主动介入,分时段管理,划定家长车辆预接区域,组织20名执法队员在放学高峰护送学生、疏导交通、维持秩序,每天护送学生1.5万人次。不论刮风下雨,酷暑严寒,执法队员一送就是五年。
前不久,费县进行了一次全县60多个局级单位的行风测评,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名列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