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聊城

“济聊一体化发展”专家谈“同城效应”

2013年11月29日 08:35作者:肖会来源:大众日报

11月29日,“聊城市全面融入济南服务省会推进济聊一体化发展恳谈会”在省会济南召开,标志着聊城融入“6+1济南都市经济圈”的全面开始。如果说,把巨变中的聊城比作快速行驶的列车,那么济南聊城一体化发展就是“快车”对接“高铁”,同城效应会使聊城在跨越发展中马力更强劲,势头更迅猛。

  11月29日,“聊城市全面融入济南服务省会推进济聊一体化发展恳谈会”在省会济南召开,标志着聊城融入“6+1济南都市经济圈”的全面开始。在政策、规划、交通、产业等诸多发展元素的对接中,济南与聊城“同城”,将为聊城发展带来些什么变化?近日,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业内相关人士。

“快车”对接“高铁”:
聊城跨越发展再提速
  刘延勇:(聊城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调研室主任)
  聊城市,地处中原腹地,区位优势明显,但发展却相对缓慢,原因就是一直受政策、交通、产业等诸多因素制约。依托《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全方位融入济南、服务省会,就能依托济南的省会优势,破解制约因素,加快发展。
  “与济南对接的过程,也就是聊城自我不断发展的过程。”4月份以来,聊城重点强化与省会济南在空间、交通、产业、信息、发展要素和生态保护的全面对接和融合,以打造“双百城市”为目标,拉大城市框架;实施“5521”工程,构建“立体大交通”体系;削减行政审批项目,优化招商环境;立足自身优势,调整产业布局;设立高新区、南部新区、搭建“聊茌东”大三角;以“龙头企业”带动园区建设,以园区促进产业化发展,落地一大批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重点项目。实现了经济规模持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城镇面貌显著改变、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五大目标。
  如果说,把巨变中的聊城比作快速行驶的列车,那么济南聊城一体化发展就是“快车”对接“高铁”,同城效应会使聊城在跨越发展中马力更强劲,势头更迅猛。

携手共建中原腹地
“板块崛起”发展样本
  赵延桐:(山东省工商联副主席,全球中小企业家协会山东分会理事)
  从山东省版图上看,聊城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它位于华东、华中、华北三大区域交界,是横跨冀鲁豫三省最大的交通物流枢纽,沟通济南与东部各市和中西部地区的主要通道。济南地域宽阔,人口众多,政治优势独特,工业门类齐全,在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都处于全省甚至全国领先地位,特别是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迅速,是拉动全省工业信息化的重要力量。济聊一体化发展,将使聊城产业发展空间凸显倍数增长。
  聊城具有相对的产业优势,完全可以扬长避短的与济南进行关联度较高产业的合作,如临清的轴承、开发区的机械加工可以与济南重汽密切结合;高新区的金属板材与济南钢铁企业实施对接;依托聊城三省交界的区位优势和济南航空口岸优势,重点建设十大物流园区,全力打造济南货物发往河北河南的商贸物流仓储基地。利用“一小时生活圈”和未来“半小时生活圈”便利向济南进行劳务输出,既能够缓解省会城市的用工难,还能有效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就业与转移。
  聊城是农业大市,粮食总产110亿斤以上,占全省总量的1/8,蔬菜产量居全省首位,特别是绿色有机蔬菜发展势头迅猛。聊城发挥农产品资源优势,以建设济南市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为目标,围绕粮食、蔬菜、畜禽、果品四大产业精深加工,为济南市提供绿色、安全、优质的农副产品,这将极大推动聊城的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同城效应”促聊城成为
中原经济区新兴产业聚集区
  彭秀玲:(山东银丰生物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总裁)
  聊城是个欠发达地区,经济条件薄弱,居民收入相对较低。实现济聊一体化后,这些不利因素将转化为独有的优势。
  聊城资源丰富,年发电量244亿千瓦时,雨量充沛,黄河每年可提供10亿立方米用水,这是发展一二三产业的先决条件。煤炭储量242亿吨,盐矿储量310亿吨,石油储量3000万吨,天然气储量1万亿立方米。聊城可以立足资源优势、政策优势,在加大招商力度同时,通过与济南建立市专家资源库,构建起高层次人才交流通道,实现人才的合理流动,做到优势资源共享。
  抓住济聊一体化的机遇,与济南共建高速互联网络,共同开发综合信息交换平台后,两市电话区号、移动网络进行整合统一,就会共建起公用的电子政务、电子口岸、电子商务,使聊城一跃成为与济南同等的数字化城市。同城效应产生,社会保障、劳动就业、城市管理、环境保护等公共信息平台,也将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宽松的土地环境、富裕的劳动力资源,便捷的交通、顺畅的通讯,优惠的招商环境,加上未来的高层次的人才,聊城将成为未来中原经济区中新兴产业聚集区。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大众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原标题:“同城效应”将给聊城带来啥?

初审编辑:余梁
责任编辑:王雨萌

本文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