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聊城
本站搜索:

茌平拆迁留下“绿色根”

2012-05-03 02:48:00    作者:记者 王兆锋  通讯员 刘明明 冯耀杰   来源:大众日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提要] 5月1日清晨,茌平县杏林小区6号楼83岁的刘靖西老人来到“五棵桐”健身广场,在梧桐树下打完一套二十四式太极拳,这习惯他已坚持了近30年。
  □记者 王兆锋  
  通讯员 刘明明 冯耀杰 报道
  本报茌平讯 5月1日清晨,茌平县杏林小区6号楼83岁的刘靖西老人来到“五棵桐”健身广场,在梧桐树下打完一套二十四式太极拳,这习惯他已坚持了近30年。
  “老房子没有了,亏了政府把树留下,这些树是俺的根,也是县城的根,有这树俺才觉得这里就是俺家。”刘老汉边和记者交谈,边拿小平铲小心翼翼地给梧桐树除新茬,生怕力气大了伤了树。
  为给市民留下“根”的感觉,保护生态环境,2009年茌平县医院片区拆迁时,城建和绿化部门决定尽量保留胸径15cm以上的常绿乔木或胸径20cm以上的落叶乔木。刘靖西家老房子前最小也有50岁的“三大两小”五棵梧桐树纳入保留之列。根据这一原则,规划将旁边住宅楼设计成L型,为“老树”留地,增添运动健身设施,被周边的市民亲切的称为“五棵桐”健身广场。刘靖西也因此不再是拆迁的“钉子户”,并选择了临树而建的6号楼回迁。
  拆迁留树,留住了情感,也留出了宜居。2010年文化南路片区拆迁留下了82棵干直、冠大、有良好遮阴效果的老行道树。但由于文化路取直,这82棵大树偏离主干道20米。经多方征求附近市民意见,政府投资500万元,依树挖渠植绿,建成与环城河贯通的滨河带状公园,成为周边近千户居民休闲、游玩的乐园。
  在城市拆迁中,茌平越来越多的树木拥有了“永久居住权”。去年,茌平县借城中村改造项目建设之机,由天津建筑设计院对枣乡街两侧的城中村进行统一规划,分标段进行开发招标。位于枣乡街南段的韩王村折迁完后,距枣乡街西侧100米外,呈现出一条长约300米,总面积近50亩、4000多棵的片林。县里发现这一情况后,经与设计方、开发商多次协调,取消了这一路段的开发招标,由设计方依托片林重新规划了“韩王游园”,县财政投资,原此路段开发商承建,在楼群里保留了一片生机盎然的绿意。
  “拆迁留绿不光是留树的问题,也是绿色文化的体现。”县委书记陈秀兴认为,把树当成生活、文化、文明的一部分,让树木和城市一起成长,是茌平建设一个生态的、宜居的、富有文化和历史内涵城市的应有之义。
  依照“拆迁留绿”的思路,茌平县过去5年在17个旧村改造、110万平方米的拆迁过程中,留下各类树木15万多棵,片林近百处,投入配套资金2000万元。目前,茌平县城市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78.12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地总面积882.09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36.8%,绿地率32.6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2平方米,道路绿化普及率100%,城市公共设施绿地达标率87%。先后荣获了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胜县城、全省人居环境范例奖、全省小城镇建设先进县和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卫生城市、“山东省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

解西伟

editor

更多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fo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