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2-27 13:26:00 我要评论
刘铭 凌文秀 王庆友 来源:齐鲁晚报2月25日,豫剧团应邀在茌平韩屯镇庙会演出,把文化大戏送到村民家门口。 本报记者 李军 通讯员 赵玉国 摄
本报记者 刘铭 凌文秀 通讯员 王庆友
戏台搬到乡间,场馆免费开放……如今,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让群众真切感受到了文化的魅力。“精神层面的生活活跃起来,群众的幸福感也就更加强烈了。”26日,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杨达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文化惠民就是在繁荣文化的同时,要让群众体会到其中的幸福滋味。
文化服务功能得到全面提升
过去的一年,全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力度空前加大,文化服务功能得到全面提升。“市民文化中心、市豫剧院新剧场开工建设,市图书馆新馆开始规划设计。”杨达说,这一年里,高唐艺术中心剧场主体完工,临清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和茌平图书馆投入使用,茌平县博物馆建成并开始布展。“全市乡镇综合文化站功能进一步完善,农村文化大院建成率达到82%,农家书屋实现了全覆盖。”
围绕春节、元宵节、文化旅游节等,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
“这些活动特色鲜明、形式灵活、内容丰富,深受群众喜爱。”杨达说,与此同时,图书馆、艺术馆、文化馆实行了免费开放,并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服务活动。
地方特色文化品牌初步形成
杨达说,全市以筹备“十艺节”为契机,开展了“文艺创作年”、“文艺练兵年”活动,多方面、多渠道征集作品,打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鲜明时代特征的艺术精品。
“像豫剧《大明贤后》,作为山东省唯一剧目入选全国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新编历史剧山东梆子《萧城太后》也已开始排演。”杨达说,市豫剧院院长章兰荣获山东省“泰山文艺奖——艺术突出贡献奖”,在“备战群星奖 迎接十艺节”全省社会文化新创作文艺作品调演中,聊城有4件作品被省文化厅确定为重点打造文艺作品。
以引领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为重点,开展了“文化产业发展年”活动,带动文化项目转型升级。“阳谷千秋文化产业园、冠县宝德葫芦文化产业园,均列入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杨达说,另外还利用高唐县书画之乡的文化品牌,做足书画产业文章,打造出海峡两岸书画交流基地;东阿阿胶文化苑项目正式投入使用,电视剧《杨乃武与小白菜》、《大宅门3》在此开机拍摄。广播影视产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电影成为市民文化消费的新亮点。
“从目前来看,可以说聊城的地方特色文化品牌已经初步形成,未来几年肯定能迎来更大发展。”
将建2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
今年是推进十二五规划深入实施的关键之年,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争先进位”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确立了以“争先进位年”活动为抓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突出文化设施建设、艺术精品创作、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市场监管、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促进聊城市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再上新水平。
杨达说,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机构评估系统和绩效考核机制,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加快县、乡和社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形成城乡2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促进城乡公共文化协调发展。
“围绕建立2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将完善以阵地文化设施为重点、以流动文化设施和数字文化阵地为补充的市、县、乡、村4级文化设施网络。”杨达说,对建成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进行充实、完善、提高,运用流动舞台车等形式开展文化下基层活动。在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工程上,将利用文化共享工程服务网络,依托公益性文化单位,建设一批公共电子阅览室。利用图书馆现有加工、存储设备,开设互联网文化产品服务,为广大文艺工作者提供作品展示平台。
文化惠民将突出服务性
“群众性文化活动很能体现一个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务,群众性文化活动多了,更能带动全市文化的大发展。”
杨达说,文化旅游节、消夏艺术节、双拥共建、水城休闲周、读书节等都是全市性重大文化活动,而开设“欢乐水城大舞台”,则能促进广场文化活动的开展。同时,将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文化下乡,做到常下常新,并开设“水城文化讲堂”,打造文化品牌。
“在社会发展中,经济是基础,文化是灵魂。因此,我们文化工作不能就‘文化’谈‘文化’。”杨达说,要围绕项目做活动,围绕产业做活动,营造氛围,集聚人气,通过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形成文化自觉和文化消费,促进群众文化素质提高,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直接关系着民生幸福。“我们要坚持文化惠民,突出服务性、公益性和创新性,把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力求在人民群众得实惠上取得实效,让群众真正感受到文化大发展带来的幸福。”杨达说。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