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27 07:16:00 我要评论
陶相银 来源:齐鲁晚报集中供热通进农家,许玉芬擦拭着新安装的暖气片。
本报记者 陶相银 摄
本报记者 陶相银 通讯员 张起帅 林永波
近年来,荣成市以开展“乡村文明行动”为契机,以实现“城乡一体化”为目标,推动了城乡基础设施、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社会保障的发展,不仅使得农村面貌大为改观,农民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也有所改变,极大地提高了乡村文明程度。在沿海一些乡镇,处处是新人、新事、新景象。
暖气逐步进入农家
在荣成市俚岛镇大庄许家村,南边是几栋整齐漂亮的住宅楼,北边是170多家传统古朴的海草房,对比鲜明而又和谐共存。
村民杨丽还住在海草房里,杨丽说,她家的这套海草房是祖辈代代传下来的,“住了几百年了,冬暖夏凉。”唯一让杨丽感觉“不够现代化”的就是暖气,她每年自己烧土暖气,“太脏,还担心煤气中毒。”听说俚岛镇要集中供热后,杨丽早早报了名,“明年冬天,土暖气就该‘下岗’了。”
村民许玉芬要比杨丽幸运一些,今年冬天,她家就能用暖气了。2010年冬天,集中供热第一次进入大庄许家村,许玉芬并没有选择集中供暖,“后来听说用暖气的人家,在屋里穿秋衣秋裤都不冷,今年一接到通知就先报了名。”
荣成市热力燃气公司俚岛供热站的站长李善阳介绍说,俚岛镇去年只有200多家农户参与集中供热,今年则增加到了600多家。
种自家地,有两份收入
在俚岛镇卧龙王家的果园里,苹果挂满枝头,65岁的王树起和其他村民正忙着摘果、装箱。这片果园曾属于他们,自2008年10月起以租赁方式流转给了荣成鑫泰格实业总公司,但许多村民们仍在这里劳作,他们现在把干农活称为“上班”。
“我家有4亩地,刨除成本和口粮,一年下来也就剩个一两千块钱。”王树起说,“土地流转后,公司每月给我家60斤面和200块钱,还有米、油、液化气等一些东西。”令王树起真正满足的是,他不用闲着,可以来公司“上班”,“还是干农活,一天65块钱。我老婆干一天能挣60块钱。”就这样,一年下来,两口子还能挣3万多元的工资。
在虎山镇的黄山、五柳、小店、石耩子等村,分散种植的1200亩土地同样以租赁方式流转给了泰祥集团,进行集中开发和规模化经营。
养儿防老过时了
以前,人们都希望“养儿防老”,家住荣成市寻山街道罗山寨村的张秀兰越来越不认同这个“老思想”了。“俺老两口一个月能在市里领120块钱的养老保险,在村里领600块钱的生活补助。”72岁的张秀兰说,每年的春节、端午、中秋,村里还会发放油、米、蛋、肉等,“我们的花销还有富余,就不用花子女们的钱了。”
张秀兰的这种幸福生活是从罗山寨村被寻山集团兼并后开始的,与罗山寨村一样被兼并入寻山集团的还有其他7个自然村,这些村里的年轻村民优先进入公司上班,年长的村民则享受公司提供的优厚福利待遇,生活无忧。
那些没有被企业兼并的村庄,村民们也同样享受着大量的惠民政策。近年来,荣成市加大资金投入,建设社会保障体系,率先在全省实施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受益群众11.6万人。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