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教

孔子故里后人在继承传统中创新前行

2011-09-27 07:33:00    作者:刘宝森裴闯李建敏   来源:新华网山东频道  我要评论

关键词: 三孔 孔子 传统技艺 大庄 釉色 瓦当 继承传统 故里 琉璃瓦厂 契约
[提要] 在历史上,无论是供奉孔子塑像的孔庙大成殿、还是孔子嫡系后裔生活的孔府,每一次修缮所需的琉璃瓦均出自这里。同中国许多传统技艺一样,有关琉璃的烧制技术,尤其是釉色配方素有“父传子、子传孙,不传外姓人”和“传子不传女”的习惯。
  新华网山东频道9月26日电(记者 刘宝森 裴闯 李建敏)形似半面竹子的黄色琉璃筒瓦整齐地码放在曲阜大庄琉璃瓦厂内,在阳光下发出耀眼的金色,每一块瓦的背面都刻有阴文标记“大庄”和“御圣公”,如果不是有人介绍,很难将它与闻名于世的“三孔”联系在一起。

  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大庄琉璃瓦厂位于山东省曲阜市西郊,从一开始就是中国皇帝指定专为孔子家族的府邸、庙宇和墓地,即“孔府、孔庙、孔林(三孔)”烧制琉璃瓦的作坊,1949年以前一直称为“御圣公窑厂”。在历史上,无论是供奉孔子塑像的孔庙大成殿、还是孔子嫡系后裔生活的孔府,每一次修缮所需的琉璃瓦均出自这里。

  大庄社区党总支书记王树宝如今管理着这座历史悠久的瓦厂,并将曾专供“三孔”的瓦当出口到美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哈萨克斯坦、以色列等国家。

  他说,瓦厂当前每年平均生产琉璃瓦约4000万件,是上世纪70年代的四五十倍,产品种类也从传统的片瓦、筒瓦和吻兽(中国古代建筑屋脊正脊两端的一种饰物)等扩展到“客户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

  据史料记载,大庄琉璃瓦厂始建于明朝。明开国皇帝朱元璋以儒家思想为大统,下诏全国各地兴建孔庙等建筑以敬奉儒学创始人孔子,并钦命山西洪桐县陶工朱化的长子赴京都修建宫殿,次子赴山东烧砖烧瓦以供孔庙之需。

  被视为琉璃瓦烧制核心技术的釉色调制一直由朱氏子孙掌握,从不外传。在瓦厂负责调制釉色的朱氏第12代孙朱玉海说,他调制的釉色不仅色彩鲜艳,而且不脱釉、不爆皮,太阳照射下看上去金灿灿的。

  朱玉海在专供“三孔”的黄绿两个传统颜色琉璃瓦基础上,研制出孔雀蓝、黑色等十几种新颜色。“黑色是最新研究出来的,向我传授调釉技艺的父亲和哥哥生前也没能研究出来。”他说。

  2009年,曲阜琉璃瓦制作技艺被列为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瓦厂厂长王树荣说,虽然与“三孔”持续了数百年的专供“契约”已被破除,现代化的设备与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传统的手工作业,但涉及核心的传统烧制技艺仍在工匠间保存并传承,特别是一些重点产品的核心部分仍需手工制作。

  有着40多年工作经验的工匠刘洪江说,现在古建筑维修和新建仿古建筑需要越来越多的瓦当,为提高效率,他们用模具替代手工捏制等技艺制作普通产品,但在制作吻兽等关键产品时,纯手工的工艺仍是不二选择。

  “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丢。”王树宝说。这位农民出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正在筹建一座琉璃博物馆,希望介绍中国琉璃的发展历史、制作过程、传统工艺等。

  不过,年轻一代对琉璃瓦当制作缺乏兴趣,确实让老工匠们在技艺传承上遇到一些烦恼。朱玉海坦言,他的孩子就不愿子承父业,因此朱家传承数百年的调配釉色的独门绝技,在他之后可能就不再姓“朱”了。

  同中国许多传统技艺一样,有关琉璃的烧制技术,尤其是釉色配方素有“父传子、子传孙,不传外姓人”和“传子不传女”的习惯。

  “但不管怎样,我会找一个喜爱琉璃瓦行业的徒弟,无论他姓什么。我不会让这门技术失传。”朱玉海说。

  作为琉璃瓦当制作传承人的王树宝却想得更远。除了开办琉璃博物馆,他正在与一些大学和研究机构联系,通过合作开发琉璃艺术品等高端产品,希望把琉璃产业的价值链拉得更长。(完)

高娜

editor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fo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