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6-03 07:51:00 我要评论
来源:大众日报山东省面向省内外联合公开选拔部分领导干部的公告发布后,社会各界十分关注。就此,记者采访了山东省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同志。
问:省里组织这次公开选拔,是基于什么考虑?
答:公开选拔是选贤任能的重要方式,通过这种方式选拔出来的干部,综合素质比较好,社会公信度也比较高。今年是省委推进实施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两个国家级发展战略的关键之年,也是落实“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开局之年。为更好地推动科学发展,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同时着眼增强市县领导班子整体功能,省委确定组织这次公开选拔,希望通过这一方式,进一步扩大选人视野,补充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素质领导人才,为推动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提供有力保证。
这次公选拿出的16个副厅级职位,有的是为了补充党外干部、年轻干部,有的是为了补充专业型干部或高层次人才,有的是为了充实具有基层领导工作经历的干部。无论哪个职位,都是省委根据领导班子结构和缺职情况,根据工作需要,统筹考虑、综合权衡确定的。
问:公告上讲,部分市还将同步公选部分县处级领导干部,能否介绍一下有关情况?
答:省市同步进行公选,有利于整合工作力量,降低工作成本。这次公选有12个市拿出149个职位面向省内或本市进行公选。这149个职位中,正处(副局)级职位17个,副处级职位132个。各职位的报名资格条件,请参阅各有关市在当地新闻媒体发布的公告或登录相关网站进行查询。
问:我省曾多次组织公开选拔,请问这次公开选拔有哪些特点?
答:这次公开选拔主要有四个方面特点:一是考选职位比较重要。16个副厅级职位中,既有省法院、团省委等政法群团单位,也有商务厅、人口计生委等政府机关;既有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山东社科院等科研机构,也有山东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可以说涉及多个重要领域,关系全省发展大局。二是首次面向全国考选。2008年,我省曾面向全国考选过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但是省级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面向全国考选,这还是第一次。公告规定,省内外凡是符合条件的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国有企业的人员均可以报考,这就打破了地域和身份界限,扩大了选人视野。三是省市两级联动考选。这次考选采取“统分结合”的方式,即省委组织部统一确定选拔程序、发布公告,统一确定笔试、面试时间,统一命制笔试试题;各市分别确定考选职位、组织报名和资格审查、组织笔试和面试、进行考察和研究确定任用人选。四是增加了一些新的测评方法。在总结以往测评方法的基础上,借鉴近年来各地经验,除资格审查、笔试、面试等传统的测试方法外,还将采用履历业绩评价和领导干部能力测试等方法,综合测评应试人员的履职能力、业务素质和工作业绩。
问:这次公开选拔有哪些程序?
答:这次公选主要有10项程序,包括发布公告、网上报名、资格初审、笔试、资格复审、履历业绩评价、面试、领导干部能力测试、体检、考察任用。每项程序的具体事项,我们已在公告中发布。
问:这次公开选拔,笔试和面试命题的原则是什么?
答:这次公开选拔,我们在命题上把握了“三个突出”:一是突出岗位特点,干什么就考什么,着力增强试题的针对性。对副厅级职位,在命题前组织专家进行职位分析,按职位分别命题,力求体现岗位对人选的要求。二是突出领导素养,主要测试应试人员对理论知识、政策法规等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程度。三是突出实际能力,增强试题拟真性,重点测试应试人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
问:公开选拔在于选出那些真正能干事、干实事的优秀干部,请问这方面有哪些针对性的措施?
答:您讲的其实是考试的方式和导向问题。在这次公选制度程序设计之初,我们把握最核心、考虑最多的就是这个问题。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强调,要切实改进公开选拔的程序方法,坚持科学合理的导向,真正让干得好的考得好,能力强的选得上,作风实的出得来,使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工作中,我们力图从四个方面加以改进完善:一是在试题命制上尽可能贴近实际。刚才我讲过,试题内容大多涉及领导工作经常遇到的实际问题,着重考查胜任选拔职位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没有实践经验,单靠死记硬背,应试备考作用不大。二是增加履历业绩评价。我们将对应试人员工作经历、岗位业务熟悉情况进行筛选、甄别,尽可能使入围人员符合职位要求,确保人岗相宜,而不是简单以考试取人。三是进行领导干部能力测评。密切联系领导工作实际,检测应试人员的实际领导能力,以便与笔试、面试等传统测评方法互补。四是注重考察实绩。考察时,全面了解人选的德才表现,深入考察工作实绩。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