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科学院建成全国首个耐盐植物种质数据库
2010-07-23 07:15:00 作者: 来源:大众网-大众日报
这是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依托国际合作重大项目“利用耐盐植物推动中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的。该系统除了必需的植物分类特征和高清晰图片外,还包括了植物的耐盐能力、 适宜生长的土壤特性和应用价值等200多项特征指标信息,查找、使用非常便利,有利于更好地保护和高效利用种质资源,充分发挥资源的价值。
□记者 王亚楠 通讯员 陈强 报道
本报济南讯 近日,我国首个耐盐植物种质资源数据库在省科学院全面建成,该数据库涵盖了自 1953年以来世界上各相关研究单位公开发表的耐盐植物信息,涉及99638个分类种,其中盐生植物种类为1937个。实现了耐盐植物种质资源的信息化管理,解决了我国面临的耐盐植物系统资料缺乏的问题。目前,该院已克隆获得4个重要耐盐相关基因。
这是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依托国际合作重大项目“利用耐盐植物推动中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的。该系统除了必需的植物分类特征和高清晰图片外,还包括了植物的耐盐能力、 适宜生长的土壤特性和应用价值等200多项特征指标信息,查找、使用非常便利,有利于更好地保护和高效利用种质资源,充分发挥资源的价值。
世界上的耐盐植物资源丰富,但目前多数处于野生状态,利用程度较低,系统研究较少。我国现有盐渍地资源多达6亿亩,发展种植具有经济价值的耐盐植物潜力巨大。生物所所长、研究员杨合同告诉记者,利用该数据库,可以为我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生态农业、盐碱地治理提供新型种植资源及相关栽培技术,并为生物质能源提供基础原料和关键性技术。
该所同时筛选出5种特别适合在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地区种植的耐盐植物,如刚毛柽柳、椒样薄荷、澳洲滨藜等,并且这几种植物大多具有药用、保健、畜牧等不同的产业应用前景。课题组还研究形成了部分植物盐地栽培技术,建立了200余亩耐盐植物示范园,明年将进入推广阶段。
系统将陆续对外开放,建成网络共享的耐盐植物种质资源数据平台,为耐盐植物育种、生物技术和遗传工程提供所需种质信息,为农业生产、科学研究、国家种质库管理和国内外种质交换服务。
陈新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